4.設計實驗來驗證,這樣的科學假設是否合理
- 根據剛剛自己提出的科學假設來設計實驗(收集數據進行分析)
- 比方說我剛才提出的科學假設是:因為地震產生的能量會往四面八方傳遞出去,距離震央越遠能量越分散地表晃動程度越小,所以不同距離的測站會量測到大小不一的地表晃動。
- 我設計的實驗是:
- 收集5個不同的地震資料
- 從每個地震資料中,把震央和測站的距離當作X值,把測站測得的最大晃動(PGA)當作Y值
- 把每個地震的Y值對X值作圖(用EXCEL的散佈圖)
- 求出Y值大小與X值大小之間的線性關係(用EXCEL畫出趨勢線)
- 求出Y值大小與X值大小之間線性關係的相關性大小(用EXCEL求出趨勢線的R2值)
- 縱的變因:可以說是不同的地震,或是地震與測站的震央距離(X)。
- 應變的變因:可以說是測站量測到的最大晃動(震度)。
- 控制的變因:沒有明確設定,硬要說的話,就是限定在資料庫裡面有的地震(地區範圍、規模大小、時間範圍的限制)。
- 根據科學假設預估實驗結果
- Y值大小與X值大小之間的線性關係應該是Y=aX+b,其中a小於0,代表震央距離越遠,晃動越小。其中b大於0,代表震央距離很小時,晃動很大。
- Y值大小與X值大小之間線性關係的相關性應該很高(大於0.5)。
- 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結果
- 調整實驗過程
- 地震有不同深度,但震央是震源投影到地表的位置,所以震央距不是震源和測站的真實距離,應該把震源深度考慮進去,計算震源到測站的距離當作X值。
- 結果(如圖2-1~2-5)顯示(點選圖片可以放大)
- 每個地震震央距離越遠時晃動越小(a小於0且b大於0)
- 但相關性還是很低(R2介於0.05~0.25之間)
- 能量隨距離分散的趨勢應該是和距離的平方分之一成正比,而不是和距離成反比。應該把震源距離的平方分之一當作X值。
- 結果(如圖3-1~3-5)顯示(點選圖片可以放大)
- 每個地震震央距離越遠(距離的平方分之一越大)時晃動越小(a大於0)
- 相關性變高(R2介於0.25~0.76之間)
- 只有一個地震的相關性較低,其他四個地震的相關性都很高。
- 其他主題的實驗設計建議(尚未完成)
主題是全球暖化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