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主學習」第一版活動設計與研習記錄

踏出自主學習的第一步-帶領「認識自主學習」的討論活動

不論是學生要進行自主學習,或是老師要指導自主學習,該怎樣跨出第一步,常常讓人猶疑不定。如果指導老師能夠帶著學生們、行政同仁可以帶著指導老師們,在開始自主學習之前好好討論一下,我們就會更有自信也更清楚,該怎麼學、該怎麼指導。所以我希望提供一個帶領學生及老師進行「認識自主學習」的討論活動,讓大家透過討論,更清楚自主學習的意義是什麼、有哪些類型、該怎麼進行、成果如何呈現、以及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踏出自主學習的第一步。

這個活動的原始設計是由藍偉瑩老師所提供。本篇文章的內容是我實際操作的過程和建議,文章最後還有實際操作時的錄影,活動進行所需的時間大約是二小時,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這個討論活動適合由學校負責推動自主學習的行政同仁帶領指導老師或導師進行討論。討論的過程將有助於老師更清楚自主學習的內涵,瞭解學生需要哪些協助,讓老師可以事先做好準備。這個討論活動同時也建議由導師帶領,在高一新生的班級進行,讓學生透過討論的過程認識自主學習,效果會比老師單純在臺上講解更好。

「認識自主學習」的討論活動預計會針對五個不同的面向進行討論,分別是:

自主學習的意義:不論對指導老師或學生,我們都需要回答自己「為什麼要進行自主學習?」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這個答案的強度決定了進行自主學習的動機,自然也連帶影響到最後成果的好壞。對指導老師來說,除了考慮自己是不是把力氣用在了對學生有益的事情上之外,該怎麼指導才能達成自主學習的意義,也是我們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所以不論指導老師或學生,在開始進行自主學習之前,討論自主學習的意義絕對是必要的步驟。

自主學習的類型:自主學習究竟可以學什麼?可以怎麼學?其實有相當多不同的類型。透過討論,指導老師可以更清楚各種不同類型的自主學習,用來提供建議給學生。對學生來說,一定有很多自己沒想到的自主學習類型和主題,會在討論過程中被發現,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討論自主學習的類型,其實是一段很有趣很天馬行空的討論,而且和同伴一起討論會更有趣。

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開始進行自主學習之前,先思考自主學習會經歷哪些過程,其實已經隱含「規劃」的意義在裡面。讓學生初步學習規劃某個類型的自主學習(也許就是自己感興趣的類型),也讓指導老師熟悉各種類型的自主學習會經歷哪些過程,為指導學生預作準備,是這個討論面向的重要意義。

自主學習的成果:事先考慮自主學習的成果,有點類似老師在課程設計時的學習目標與評量。學生如果能夠事先預想到最後應該產出哪些成果,那學習目標就會更加明確,學習的過程也不容易走偏。對指導老師來說,預想學習成果的內容可以讓老師在觀察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即時提醒學生應該留下記錄,或指導學生如何呈現學習成果。

自主學習的困難:對學生來說,如果能事先預想到自主學習會經歷哪些困難,要克服應該就不會太難。對指導老師來說,那些學生們可能遇到的困難,也就是我們推動自主學習時必須制定的策略,用來協助學生克服困難的重要力量。

討論到最後,我們要再把整個自主學習的想像與規劃,重新核對最初我們所認定的自主學習意義。重新看看我們的作法會不會偏離原本的方向,這樣的規劃會不會導致某些自主學習的意義無法達成。如果只是為了完成自主學習卻不能實現進行自主學習的意義,那還不如把時間花在其他地方。

以上是在進行「認識自主學習」討論時,每一個討論面向的意義。

接著是我如何帶領討論的過程以及可能遇到的狀況進行說明。

事前準備:建議每四位學生或老師一組,可以任意分組。各組準備一張海報紙和一支簽字筆,預計在「自主學習的過程」階段會用到。帶領的老師可以用白板筆將大致的討論內容書寫在白板,或是請參加活動的老師或學生將討論結果用B5紙張書寫後張貼在白板上進行討論。

暖身
可以對參加活動的老師或學生簡短說明校方推動自主學習的規劃和策略,若事前能夠進行過去學生自主學習成果的展示與分享會更有助於討論的進行。

討論自主學習的意義
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是要老師或同學突然講出「意義」這件事可能不見得容易。有時候老師的答案會比較籠統,可以請老師進一步說明,釐清老師的想法。學生可能會兩手一攤說「我不知道」,這時候需要老師引導或協助。建議是用分組討論並分享的方式來進行,這樣每一組只要有一個答案分享也可以。

我通常會在這個討論進行期間說明自主學習對升學的意義,除了各大學校系申請入學多會採計自主學習成果之外,由於自主學習可以自訂題目,是未來申請大學時很好向大學教授呈現「我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或有研究」的最好證據。

討論結束時會提醒老師或同學,我們最後會再回頭來看這些自主學習的意義,確定我們進行的自主學習,能夠達成這些項目。

討論自主學習的類型
由於自主學習的類型很多,建議是讓老師或學生盡情發表。帶領討論的老師可以適時將各種類型進行簡單分類,例如:實際操作、運動、語言等等,同時也可以補充其他老師或學生沒有提到的類型。建議各種類型最好能同步書寫在白板(或黑板)上,除了有助於讓參加的老師和學生接收訊息,下一個階段的討論也還會用到。

對於第一次參與討論的老師或學生,我們可以不用針對每一種類型做太多說明和討論,除非參加的老師或學生有疑問時,才加以解釋。如果是已經有指導經驗的老師在討論,就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自主學習進行歸類與進一步的討論。以我自己來說,我習慣用Bloom的學習層次來區分不同類型的自主學習。(詳細內容請參閱「不同類型的學習成果撰寫建議-從Bloom的學習理論找靈感」一文)

討論自主學習的過程
建議是讓每一組老師或學生,選擇一個自主學習類型,來預想自主學習的過程。如果是指導老師的討論,建議讓每一組老師針對不同類型進行討論,有助於老師未來指導不同自主學習類型的學生。如果是學生的討論,建議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類型進行討論,甚至可以讓學生在此時更換組別,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討論。

帶領討論的老師需要到各組協助,包括提醒缺少的步驟或步驟的先後順序調整等等。常遇到需要提醒的地方有:漏掉要事先規劃時間進度、缺少接受回饋與修正的步驟、漏掉「學」的部分只列了「應用」的部分等等。

討論完成時,可以請每一組輪流發表,也可以請參加討論的成員走到其他組觀摩。大致相同的自主學習過程可以整理到白板(或黑板)上,同樣是加深老師或學生的印象,而且後面討論也還要用到。

討論自主學習的成果
這裡可以先討論成果「大概」的內容,像是:讀書心得、小論文、作品、證照等等,目的是要讓學生懂得將自主學習訂出明確的目標。同時也需要提醒學生,學習成果如果要附上「反思」,那學習開始的計畫和學習過程的記錄就很重要,因為比對計畫和實際進行的狀況時,是最好可以觀察並反思自己學習過程的方式。

實際上自主學習成果該怎麼寫、老師該如何指導,其實還有很多討論和精進的空間,適合老師未來持續討論。

討論自主學習的困難
很多困難都必須要親身經歷過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學生或老師如果沒有想到太多可能遇到的困難,建議就不要勉強。提早告訴他們「可能遇到的困難」,通常沒什麼人會相信。但老師只要指導過一、二屆學生的自主學習,就很容易發現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屆時可以再針對這個面向辦理校內老師的討論,用來討論學校後續可以採取的策略。

我不喜歡直接講我們學校怎麼操作自主學習,因為這些操作背後有很多的想法,直接講其實沒有太大效果,所以我都用帶討論的方式來進行。雖然很費事,但只有自己想過、討論過,克服困難的策略才會漸漸浮現出來。

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困難」包括:訂出明確且可達成的目標、找到合適的學習資源、持之以恒、不會寫心得與反思。而最常被提出來但大家似乎都束手無策的困難是:沒有動機或找不到題目。我認為進行這樣的討論其實就有助於提升學生動機和找到題目的機會;此外我也常建議同學去誠品書局逛逛,找到一本感興趣又唸得下去的書就成功了一半。(詳細說明請參閱「自主學習就像選一本書來讀,看書店老闆怎麼做?」一文)

洪雯柔教授的建議,可以加入讓學生提出「希望老師提供的協助」項目在這裡討論。

結尾
誠如前面提到過的,我們的自主學習,是不是能夠達成最初我們所認定的自主學習意義,需要我們再次檢視。例如老師提出自主學習的意義包括「學會時間規劃」,那預想的過程就應該要包含時間規劃,預期的困難應該也包括「有些學生不會規劃時間」,必須由老師安排課程或活動提升學生「規劃時間」的能力。

以上是我針對帶領討論「認識自主學習」的建議,老師可以參閱我2021.05.10在中港高中實際帶領各校老師進行討論的過程錄影。

洪雯柔教授有針對本次活動提供很棒的建議,老師可參考以上影片結尾處(1:53:06開始)。
林國楨教授的建議以文字呈現如下:
自主學習的提點:
1.自主學習表單的設計帶給學生的是初學習的引導或框架?
2.自主學習設計有退選機制嗎?如果有,建議可以做後設評析。
3.自主學習成為大學與高中預先建立學習連結的策略,其後續效應如何有待進一步評估?
4.過程中學生可以尋找將自主學習學好的資源或主動請教的指導者(swots分析是否派上用場?)?學生自行的學習痕跡與指導老師或(大學)教授的著力,如何加以相輔相成?
5.自主學習幾乎變成彈性學習的代名詞,是否侷限彈性學習的綜合與整體性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