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數百位高中校長及教務主任連署,對於大學入學的考試內容和招生時程提出建言。其中最關鍵的意見,在於讓高中學生能夠獲得三年完整的學習內容。身為高中老師,我認為學習沒有所謂完整不完整,有效的學習就算少半年也不算少;如果是無效的學習,就算多半年效用也不大。重點在於學習的內容是不是有意義,不只是高三最後半年,而是整整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內容。
目前台灣的各級教育,都是以考試做為導向的。以選擇題為主的考試,很難考出重要的能力和素養,能夠考的多半是零碎的知識內容。於是對這些知識不感興趣的學生,要不就是自我放棄,結果被認定為壞學生;要不就是囫圇吞棗,硬背這些沒有意義的知識內容,應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試。結果很多學生離開學校之後,就會抱怨自己學了一大堆用不到的知識。其實這些知識不是沒有用,而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只學到考試題目和答案,因為「知識的實際運用」在考試時也不會考,當然就不被重視,被大家所忽略。
這樣的學習現況,對於那些想要培養學生能力與素養的老師,或是想要培養自己能力與素養的學生來說,相當不利。原因很簡單,因為目前的考試內容很少能測出真正的能力和素養,當其他同學都把時間花在重複練習和背誦的時候,如果我不花時間做一樣的事,我的成績就落後了,家長就開始擔心了。此時再有理念的老師、再有想法的學生,恐怕都很難繼續堅持,只好妥協把時間花在準備考試的無效學習上頭,而犧牲深入學習與思考的機會。這也造成學生不考試就不讀書的現象,因為這樣的學習很無趣,誰會想要主動學習才是奇怪。
如果現行教育是這種學習狀況,差半年真的有差嗎?多半年這種學習,就叫做完整學習嗎?
我認為,未來十二年國教的重點,不在於考試制度怎麼考,招生制度怎麼招,而是在於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我相信高雄市瑞祥高中的莊福泰教務主任一定是這次連署的重要推手之一,由他來呼籲大學招生應該考慮高中生的完整學習,我覺得一點都不意外。因為,他就是一位處處關心學生學習的老師與教務主任,他不只在自己的課堂上帶領學生思考,他還組成教師團隊、校際團隊,推動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的變革。由他伸手向大學「討」回屬於高中的半年教學時間,我認為再適合也不過。
但是,我覺得目前的社會上能夠懂得什麼是能力,什麼又是素養的人還不夠多。願意接受學生培養能力與素養比考試成績更重要的家長,也還不夠多。所以每次提到大學招生,很多家長只在意「公平」,很少有人在意考題的方向與好壞,能不能真正考出重要的能力和素養。只要從每次大考後的考試新聞就可以看出來,國人最在意考試的重點,不外乎就是分數高低的結果罷了。至於學習成效如何,自然是沒有被在乎的餘地。
所以我才會覺得,現階段大學如何招生、如何考試,我們不是撼動不了,就是改變了也很難獲得社會的理解與支持。我真正支持的是像莊主任和許許多多有同樣理念的老師們,每天在教室裡的努力,一點一滴地改變這一切。真心希望像莊主任這樣的老師能夠越來越多,受到影響的學生也能夠越來越多。等到有一天,有足夠多人覺得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學習到的能力和素養是有用的,雖然考試考不到,卻會在往後的學習與人生派上用場,這時候,我們的社會才會真正改變,擺脫考試領導教學的現況。
至於會不會真的有這一天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們去做就會有機會,希望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