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講義把課本給取代掉了!

第六回 我的自以為是

從小,我就有一種不死心的個性,現在還是一樣。

在我的課堂上,每一節課開始的前十分鐘,是同學閱讀課本的時間。在我先提點過閱讀重點之後,班級裡絕大多數的同學都會認真閱讀。

閱讀過後會有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是同學自由提問,每個班平均會有十位左右同學提問。

提問結束之後,我會照著原本的課程架構重新排列同學問題的順序,部分徵求同學回答,部分我來講解,部分大家討論。

因為我的課都是兩節連在一起,所以一個小節大多可以在兩節課之內完成。

在這樣上課的過程裡,我在意想要傳遞給學生的是:

閱讀和理解的能力。將來不管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都需要獲得新知,除了像老師一樣的真人教授以外,閱讀是最常見的管道。而閱讀之後加以思考,然後能夠理解的這種能力,更是到處都會用到、時時都會用到的能力。

提問的過程是我觀察學生動腦筋思考的一個重要指標,老實說課本內容不可能全部都一看就懂,有問題就是一種思考之後的結果。如何發現問題,把問題組織之後如何表達,甚至站起來講話的勇氣都是我想培養的能力。

不要小看一個班平均「只有」十個人發問的比例很低,在我當老師的前十年,一堂課有人發問都是罕見的事吧!

部分同學的發問是看不懂課本的講解,這部分我盡量讓看得懂得同學來回答。對於我認為同學們應該有人答得出來,卻沒人答出來的問題,我會試著一點一點引導。當他們發現一個原本毫無頭緒的問題,居然可以用自己原本就很熟悉的原理或現象來解釋的時候,那種心裡的震撼是連我都可以感受得到的。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當知識被考題給侷限之後,很多知識變得零碎,而且只能用在特定考題的結果。

最後是課堂上的開放討論時間,我會讓大家針對一個可能已經學過很多次的課程內容,各自發表自己知道的部分,然後加以質疑、挑戰。這時候同學會從心目中的標準答案,轉向其他可能的答案,並且要想辦法解釋跟防衛,證明自己的答案合理。在這樣的過程裡,同學會發現自己解釋這個答案的理由其實很薄弱,甚至根本不合邏輯,進而學會更深、更廣泛地思考,甚至是挑戰標準答案。

最後是我的考題,不用題庫,完全自己出題。扣除一半基本觀念的考題,另一半盡可能出些要讓學生從課本內的知識推論課本沒有寫的答案。其實出的不好,但我還在持續努力。

總之,我就是不死心,看見每個同學被考試綁架,失去思考與學習樂趣的模樣。我想要為學生做點什麼,就在我的課堂上。

回目錄

2 thoughts on “不要用講義把課本給取代掉了!

  1. 現在的學生應該比較肯+會問問題了吧XD?
    以前不敢問是因為沒預習怕問了課本中就有的東西但自己沒注意到OTL問了很丟臉及顯眼啊。或是一點興趣也沒有之類的。以前上文學史時一起修課的同學問一些明明課本上就有的東西會讓人感到是在浪費大家時間…
    不過多問問題不單單只為了解自己的疑惑,也解了沒有問問題但又沒問的那些人心中疑惑。

    是說我都記不太清楚當時我上地科課時強哥有沒有讓我閱讀課本這件事了哈哈哈X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