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老師、課本和講義的三角關係
一般來說,老師上課的內容只會講一遍,但是同學不見得聽一次就可以懂,或是聽懂之後又會忘記。就像是期中考前如果有學生跑來跟我說,他把恆星運行規律的原理忘記了,要我重講一遍給他聽的話,我鐵定會翻著白眼叫他回去自己看課本,因為當初我可是花了四節課在講解這個概念,我怎麼可能一再地把同一個單元拿出來講?!對啊,課本理論上就扮演著「自己看應該也看得懂」的角色。當然這時候講義是派不上用場的,講義只有重點整理和考題,不會有太多詳細的解釋,不懂的人看了一定還是不會懂。
如果,同學們在上課前就看過課本,先把自己可以看得懂得部分加以理解、吸收之後,老師在課堂上就可以更專注講解比較艱深的內容,或是帶領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探討。回家之後再把課本重新讀過一遍,把上課時從老師那邊得到的新想法再思考、咀嚼一次,整理之後加註到課本上頭。等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記憶漸漸淡忘了,還可以藉由閱讀課本重新勾起回憶。畢竟課本可以隨時要翻就翻,老師卻沒辦法隨傳隨到。
至於講義,就像我前面說的,能夠自己把課本內容整理成筆記,效果其實比現成的講義好得多。如果整理好筆記,再把老師給的或出版社的講義拿來對照,去蕪存菁一番,恐怕就會達到神人級的學習效果,考試成績要低都很難。經過這樣整理的筆記或講義,相信可以在各種大小考試之前給同學快速提綱挈領的複習效果,在短時間內恢復學習的記憶。萬不幸還是有些細節已經喪失記憶的話,簡單翻一下課本,應該還是可以萬無一失。
身為老師的我,還是應該專心在提起興趣、解決問題、拓展學生視野和思考層次的目標上頭就好。
但是,一切最關鍵的就是這個但是。但是在真實的教育現場,一切都不是我想像的這樣啊!
現在的學生應該比較肯+會問問題了吧XD?
以前不敢問是因為沒預習怕問了課本中就有的東西但自己沒注意到OTL問了很丟臉及顯眼啊。或是一點興趣也沒有之類的。以前上文學史時一起修課的同學問一些明明課本上就有的東西會讓人感到是在浪費大家時間…
不過多問問題不單單只為了解自己的疑惑,也解了沒有問問題但又沒問的那些人心中疑惑。
是說我都記不太清楚當時我上地科課時強哥有沒有讓我閱讀課本這件事了哈哈哈XD
當時沒有,最近五年才剛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