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日本的城

Ch1-1-環濠集落

 

[我的筆記]

「環濠集落」指的是周圍以「堀」與「柵」圍繞的聚落。與水稻農耕相同,都是由大陸傳來。

環濠集落的年代從「繩文時代」持續到「彌生時代」,約從4000年前延續至西元200年左右,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繩文時代、(2)彌生時代前期、(3)彌生時代中後期,各自有代表性的遺跡。

 

(1)繩文時代:

在「繩文時代」發現的最早的環濠集落,是距今4000年前的「靜川遺跡」(北海道苫小牧),這是一個以「不正橢圓形」的「溝」圍繞的聚落,年代大約是繩文時代中期末到後期初。

繩文時代晚期的代表性遺跡是「南諏訪原遺跡」(福島縣福島市),是距今1000年前到距今300年前的遺跡,已經使用「柵」來圍繞整個聚落。「上新城」(秋田縣秋田市)也是繩文時代晚期的集落,更進一步以「二重柵」圍繞整個集落。

在繩文時代的環濠聚落,以「堀與柵」圍繞的內部區域裡的住居數量少。且僅以柵圍繞,故防禦性低,據推測可能是用來區隔日常活空間與祭祀空間、墓地等非日常生活空間之用。

 

(2)彌生時代前期(紀元前300到紀元前200年)

為了防禦外敵,出現以「環濠(堀)」整體圍繞的集落。這是從長江流域或內蒙古(興隆窪文化)起源的新型態集落。與水稻耕作一起,透過從朝鮮半島的渡來人傳到日本,以很快的速度在日本散播開來,分佈在九州到伊勢灣的沿岸區域。

初始的環濠集落的防禦機能弱,推測主要是防止「害獸」入侵,也可能僅是用來劃分集落內區域,用來確保居民各自的勞動成果而已。

 

(3)彌生時代中後期(紀元前200年到紀元200年)

配備有「防禦設施」特徵的環濠集落出現,環濠與集落的整體規模飛躍性地擴大。分佈在南關東到北陸地區。

代表遺跡中,「池上曾根遺跡」,發現大規模祭殿;在「吉野之里遺跡」有物見橹、祭殿的遺跡被確認,很像是《魏志》倭人傳裡卑彌呼女王的宮殿,環濠、柵的規模都大幅擴充;「伊場遺跡」,以三重環濠,環濠間設有土壘。

在這個時期,集落離開了靠近水田的平原(平野部)與台地,在山地與丘陵的斜面上建造了「高地性集落」,並附帶有避難所、狼煙台等,被認定是長時間居住的區域。

[重點整理]

  • 定義:「環濠集落」指的是周圍以「堀」與「柵」圍繞的聚落。
  • 時代:從「繩文時代」延續到「彌生時代」。
  • 年代:距今4000年前延續至西元前200年左右。
  • 分三期:(1)繩文時代、(2)彌生時代前期、(3)彌生時代中後期
    • 繩文時代
      • 靜川遺跡:以不正橢圓形的「溝」圍繞聚落。
      • 南諏訪原遺跡:使用單層「柵」圍繞聚落。
      • 上新城:以「二重柵」圍繞聚落。

 

  • 彌生時代前期
    • 分佈在九州到伊勢灣的沿岸區域。
    • 出現以「環濠(堀)」圍繞的集落。

 

  • 彌生時代中後期
    • 分佈在南關東到北陸地區。
    • 池上曾根遺跡:有大規模祭殿
    • 吉野之里遺跡:出土物見橹、祭殿
    • 伊場遺跡:以「三重環濠」圍繞,環濠間設有土壘。

 

[注意要點與比較]

  • 整體來說:從「柵」到「堀(環濠)」,再到強固堀的「土壘」,防禦功能逐漸加強。
  • 繩文時代僅以「溝」、「柵」圍繞,溝→柵(單層)→二重柵,防禦力弱。
  • 三時代比較
  繩文時代 彌生時代前期 彌生時代中後期
年代 距今4000年前到紀元前300 紀元前300到紀元前200年 紀元前200年到紀元200年
防禦設施 柵(溝→柵(單層)→二重柵) 環濠(堀) 多重環濠出現、環濠間築起「土壘」
設置目的 區分日常生活空間與祭祀、墓區等 防害獸為主、以堀做區劃 防範外部敵人
代表遺跡 。靜川遺跡

。南諏訪原遺跡

。上新城

。池上曾根遺跡

。吉野之里遺跡(No.88)

。伊場遺跡

 

[相關百名城]:吉野之里遺跡(No.8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