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校定必修

上個星期參加校定必修的工作坊,第一次看到其他學校推動校定必修的概況,也接收到主持人藍偉瑩主任所表達出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部對校定必修課程規劃的期待。我認同推動校定必修課程,乃至於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理想。但是當每一所學校的校定必修都是專題研究的時候,哪裡還有學校特色?過度強調以素養為導向的課程設計,是不是正在扼殺學校的特色課程開發?開一門新課,要搭配多少的教師培訓工作,大家有準備好了嗎?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重要精神,就在於核心素養導向。強調所有學科的教學,其實是在以培養學生具備這些核心素養為目標,而不是學科本身的知識內容。基於這樣的理念,校定必修課程自然也要強調以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的課程,同時又要兼具學校特色。於是,學校的地理位置、校舍環境、師資背景、學生特質、教育願景以及學生圖像,就成為規劃校定必修課程的重要方向。但是,大部分高中學校除了地理位置不同,還有什麼不一樣嗎?再簡單看一下各校提出的教育願景與學生圖像,莫不是把課綱中的核心素養來個照樣造句,再不就是換句話說。簡單來說,各校的理念和特色,與核心素養並無二致。既然如此,各校如果都依照核心素養為方向來規劃課程,怎會出現「特色」?如何訂出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定必修課?

會有這個感覺,是因為在與藍主任對談的過程裡,覺得藍主任太過強調素養,卻忽略課程的主體內容。例如我與藍主任討論本校計畫以「認識清水」當作校定必修,藍主任在意的是這門課可以教給學生什「素養」,如果說不出來,那這門課是不是就只有知識的傳遞。但是我認為以一門地方學的課程來說,最重要的目的在於連結人與地方的情感及認同,若是硬要套在核心素養的範疇中,我甚至對應不到任何一項核心素養。當然我可以把素養的教育設計到課程裡面,但如果反過來以素養為導向來設計課程的話,地方學的課程還會存在嗎?

就像我所說的,地方學的課程核心價值在於連結人與地方的情感,透過認識與熟悉地方,產生情感的連結,進而認同當地文化。這樣的核心價值與素養所謂的知識、態度、技能並不直接相關,而是一種人的本心,一種「根」的意義。課程裡面當然會有很多看起來很「死」的歷史、地理、或片段零星的知識,知道了也不能怎樣,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會有感受,甚至不是每個老師都能教得好。所以我在推動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花最大力氣的地方就是先把老師的心和地方做連結,包括我自己。唯有授課老師自己和這個地方有情感的聯繫,他教的內容才能夠引動學生的心,否則這門課一定會變得枯燥乏味。

相較於地方學這種「看不出要教什麼素養」的課,大部分學校開設「專題研究」作為校定必修,相對來說就「很有素養」。是啊,那學校特色在哪裡?

藍主任出身麗山高中,一所以專題研究為特色的科學高中,老師的大腦裡大概都已經「內建」專題研究的DNA了。但是一般學校的老師呢?即使是教授科學的自然科老師,要能夠把探究與實作的科學態度、方法與精神正確傳遞就已經很不容易。但現在所有科目老師突然都要上專題研究,教所有學生「研究」。我認為不是不可能,而是學校提供多少相對應的教師培訓,而老師又具有多少學習動機。會不會專題研究變成一學期學生報告課,既沒有學校的特色,也遑論素養的教育,難道這就是教育部推動校定必修的初衷嗎?

當各校的特色課程都一樣的時候,那根本就不叫特色課程了!

4 thoughts on “我看校定必修

  1. 周老師,我強烈建議 “結合在地歷史文化建築”的”美學教育”. 台灣政治人物短視近利,民眾普便缺乏美學素養,這是家庭與學校教育最大的敗筆. 看看100~400年來不同民族在台留下的建築:日式建築,閩南建築,荷蘭/西班牙建築,對照現在滿街的鐵皮屋,電線杆,毫無美感可言的一般民房,水塔冷氣外露,家家違建,門口堆放雜物…….福爾摩沙,慘不忍睹…這是共業,你我身陷其害,也無形中成為扼殺下一代美感靈魂的幫兇. 美學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從身邊開始,高中仍不嫌晚, 清水地靈人傑,紫雲巖氣宇軒昂,牛罵頭頗負盛名,美學教育,只要有心,随手可得. 學學英國/日本如何教育美感,從每個戶人家的園藝巧思與用心維護即可略知一二…. 不假外求,們心自問,我生活在一個有美感的社區嗎? 我有為生活美學貢獻一絲心力嗎? 如果大家覺得不重要,就繼續活在這樣的環境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