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意外遇見的大師演講—廖鴻基先生與海洋文學」的文章中提到了自己對於「用心」生活的感受,但其實在聽演講的當時,眼前正好就有活生生的「反例」上演,讓人不禁莞爾。如果有人知道我講的人是誰,請會心一笑即可,我們對事不對人。
由於廖老師在演講中會用到許多精彩的照片,所以為了讓照片可以看得清楚,當天演講會場的燈光很暗。就在廖老師開始演講之後大約半個小時,坐在第一排、負責主持這次活動的老師突然起身,拿著電話推開講台右方的大門走出去。剎時間,西斜的燦爛陽光突然整個灑進禮堂,連站在台上的廖老師都忍不住停下演講,轉頭看了一下哪來的耀眼光芒。
我想那位老師並不知道,他給了在場所有學生一個最不好的示範,一種「尊重」的態度。
當然在場部分同學的態度也不惶多讓,遲到後三三兩兩晃到最前排的座位、看似為了上廁所而接二連三地走進走出、把年久失修的禮堂大門甩得碰碰作響、外加許多被迫來聽講的學生在看書、聊天、玩手機,讓我看了不只直搖頭,還真有走上前去把他們斥責一番的衝動。
不過隨著演講的進行,明顯地可以感受到有很多同學豎起耳朵,開始聆聽這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海洋故事;心情也漸漸跟著畫面上的海浪開始起伏,時而哈哈大笑、時而感動默然。就算不是每個人都抬頭注視著講者,至少也有十之八九的同學打開了耳蓋,開始體會所謂的「海洋文學」。
就在演講結束前的十分鐘,主辦活動的老師回到現場,為整場活動做個結尾。我想任何一個在場聽講的人,應該都可以感受到氣氛從熱烈到迅速冷卻的變化。是啊,沒有用心感受整場演講的主持人,又怎能期待他在活動的最後畫龍點睛呢?於是演講就在幾句不痛不癢的客套話之後劃下句點,卻可惜沒能在此時用力推學生一把,反倒是把大夥好不容易才燃起的熱情冷卻了不少。
用心體會與感受生活中的這點點滴滴,很難嗎?其實難或不難,應該只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去做罷了。就像廖老師整場演講一直說的一句話:
「這是選擇題:選擇要的,你就可以擁有一切(感動);選擇不要的,那這一切(感動)都將與你無關。」
並不曉得內文說的是誰,不過看來相當明顯,在場的應該都曉得,老師不擔心文章傳出去嗎?還是”順便”讓當事人知道也好
我說過對事不對人,更何況這位主持人又沒有「做錯」什麼。要說對講者不禮貌,那些大辣辣晃出去「上廁所」的同學,恐怕更不禮貌得多。因為不是針對某個人,所以當然不會特別去「知會」誰,但也沒什麼怕被人家知道,畢竟這是在場數百名同學都看見了的事。
所以沒有「怕不怕」的顧慮,也沒有「要讓當事人知道」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