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歐洲分子生物組織(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EMBO)期刊,開始將論文審查過程的同儕審查意見、作者回應及編輯裁定信與論文一併發表。最近他們決定,這個政策將推行到EMBO目前所有的期刊上。
多年以來,同儕審查制度一直是決定期刊是否刊登每一篇論文的重要依據。在審查過程中,幾位義務的研究人員,就相同研究領域的論文進行審查,並提出建議、疑問、與評論,然後由期刊專職的學術編輯決定退回該論文或是請原作者修正並回覆相關意見之後再進行第二輪審查。如果論文原作者所提出的回覆得到同儕審查的認可,那麼這篇論文就會進入出版程序。否則可能會有新的疑問或意見需要原作者回覆,再繼續進行下一輪的審查。
其實在審查過程中,這些義務審稿的同儕,往往能都夠為即將出版的論文提供相當關鍵的意見,而原作者的回覆,則包含了對於論文中部分有疑義的內容更深入的解釋。甚至最後學術編輯決定論文被採用與否的信件,都可以相當程度地點出論文內容的要點。因此EMBO才會在兩年前考慮,公開這些重要的科學討論過程,讓更多的研究學者可以從中得到啟發與經驗。事實證明,這個作法不僅得到絕大多數作者的認同加入,也確實獲得許多讀者的重視。
今年(2010)三月,自然(Nature)期刊的網站新增加讀者可以針對每一篇報導發表意見的欄位,但是所有意見的數量仍然寥寥可數。畢竟要對一篇論文認真撰寫評論不僅僅是費時費勁的事,有時還要冒著被批評或攻擊的風險。正因為這樣,每篇被發表出來(甚至是被退稿)的論文,其同儕審查的評論意見與作者回覆的內容,也就更顯得珍貴。所以EMBO也呼籲科學界的其他學術期刊,試著考慮他們的作法,公開論文審查過程的內容。
回想起自己最近一次論文發表之前,因為審查員的一個小小建議,讓我的論文增加了一個全新面向的討論。雖然因為這個建議拖慢了我的論文發表,但卻讓我獲益匪淺,迄今都還印象深刻。所以我完全能夠體會在這些「秘密」的審查意見與作者回覆之中,隱含了相當多重要的科學討論與內涵。如果未來我們在看到任何一篇發表了的論文同時,都可以看見審查者的質疑發問與作者的防禦解釋,那科學一定會更有趣的!
原始論文:Bernd Pulverer, 2010, Transparency showcases strength of peer review, Nature, V468 ,P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