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得選擇的人生之路,一定會通向幸福嗎?

這篇文章原本是寫在第二次國中基測之後,教育部長打算把基測改回百分制那一天。我很感慨這些官員、學者對台灣教育在茲念茲的,不外乎就是考試、升學、學生程度、產業需求、甚至是國家競爭力。這就像政府會在乎GDP一樣,也沒甚麼不對。但是如果政府「只」想提升GDP,教育制度「只」想提升學生程度或競爭力的時候,這個社會的未來,會變成甚麼樣子呢?

全台灣幸福指數最低的城市分別為:台北縣市、基隆市與高雄市,也是每個人平均所得最高的幾個城市;像台東、澎湖這樣偏遠的窮鄉僻壤,反而是幸福指數最高的地方。這不就擺明了在告訴我們,收入高不等於幸福、快樂。

然而在台北市生活的學生家長裡,多的是所謂「社會菁英」,他們對子女的教育盡心盡力,希望孩子走同樣的路,繼續站在社會的頂端。於是我很好奇這些有錢又成功的爸爸媽媽,是不是真的快樂?真的樂在生活與工作之中?如果是,就表示孩子走同樣的路也會得到快樂嗎?如果不是,又何苦逼著孩子重蹈自己當年覆轍呢?我想,除非爸爸媽媽自己是快樂的,否則他們很難教孩子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反而是逼著孩子唸書、考試,重新複製一個和自己一樣不快樂的人生。

我有個同事,每年全家人出遊是包遊覽車的,搞到每次導遊小姐都羨慕得要死,因為從沒看過這麼和樂的一大家子人。我這位同事有兩個哥哥,大哥的小孩成績中上,二哥小孩的成績則是名列前茅,目前都住在台北。每年暑假,大哥都會把小孩帶回鄉下,跟著爺爺奶奶在田裡工作,孩子們踩著泥巴認識植物、認識昆蟲,高興得不得了。但是二哥一家人卻已經很多年沒讓孩子暑假回鄉下了,理由是功課太多,而且要補習。

也許有人會說,犧牲小時候的快樂,換一輩子的快樂,絕對是划算的。我不否定這樣的話是否正確,但前提必須是「有換到」對吧?而且,爸爸媽媽要怎麼確定,孩子想要的一輩子快樂跟你們現在逼著他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呢?再者就是我剛剛問過的一個問題,如果爸爸媽媽當年也曾經這樣被逼著「犧牲小時候的快樂,換一輩子的快樂」,那結果,換到了嗎?

我認為,大人太常用社會的價值觀去強加在孩子身上,「以後你就會感謝我」、「這樣以後才會你才會有好工作」、「這樣才能賺大錢」。於是不停地阻止孩子有任何「不好」的興趣,逼著孩子往爸媽心中所謂的「成功之路」上前進。我才不相信全台灣最有頭腦的孩子都想當醫生,或者只是因為他們的眼睛,從不被允許往其他方向瞄一眼,才會不自覺地走進台大醫科。

誰能保證,有朝一日他披上白袍,就會快樂?

緣起:大人的期待,孩子的將來
下一個想法:並不是每個人當了醫生都會覺得快樂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