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發現時間的人」,認識地質學之父—赫登

身為地球科學老師,每年總不免要提到這位地質學之父。但是對於赫登,乃至於他提出「均變說」的由來與內涵,我們實在所知有限。說起來更汗顏的是,我已經念了十多年的地質系,但是我跟赫登一樣「很不熟」啊!在很巧合的情況下,發現原來幾年前台灣就翻譯了一本赫登的傳記—發現時間的人,身為一位地質系出身的地科老師,當然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念完了這本書。打鐵趁熱,順手摘要一下書裡面的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囉~

發現時間的人:現代地質學之父揭開地球歷史的故事作者: 傑克‧雷普卻克(Jack Repcheck)

譯者: 郭乃嘉

出版社: 麥田

書系: Renew

出版日期: 20040303

ISBN: 9867537440

大家都知道,哥白尼和伽利略推翻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想法,告訴大家其實地球是繞著太陽在運行。兩位英雄奮勇地以真理對抗宗教的形象深植人心,但是大家仔細想想,聖經只說上帝創造萬物,可沒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啊!要說離經(聖經)判道(天主教)的代表性人物,應該莫過於達爾文的演化論才是。這位老兄徹底顛覆了上帝創造萬物(包括人類)的說法,居然認為我們是「演化」而來的呢!!相較於這幾位有名的偉人,赫登可算是徹頭徹尾地默默無聞了。

這本書在第一章就摘要了赫登的一生,但是細節反正後面會再提到,而且硬要看也不容易看懂,我覺得還不如先跳過不看。

撇開聖經其實一開始就沒說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這件事不談,其實聖經第一次被嚴重挑戰的理論,反而是地球的形成,以及上帝創造萬物的時間。本書在第二章詳細介紹了從西元三世紀開始的「編年史」工作,從聖經裡的蛛絲馬跡,推算上帝創造萬物的時間,也就是地球的歷史。例如創世紀第五章提到,「…亞當活到一百三十歲,生了一個兒子…賽特之後,又在世八百年…,賽特活到一百零五歲,生了以挪士…」。推算這些年代,把所有歷史事件編排起來,就是所謂的編年史。

編年史的工作在十七世紀達到頂峰,一位愛爾蘭的大主教厄舍爾發表了舊約編年史,認為地球誕生於西元前四千零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的中午,距今大約六千年的歷史。更令人訝異的是,連牛頓跟克卜勒這樣的科學大師,也都從事過編年史這樣的工作。由此可見,地球形成於大約六千年前,甚至地表形態都是由挪亞洪水所造成的想法,在當時是如何深植人心又難以撼動。而赫登的理論,將會是徹底顛覆這些想法的推手。

愛丁堡,這裡是蘇格蘭的首府,也是赫登出生的地方。書裡面幾段關於愛丁堡的歷史背景,以及當地的風土民情都相當有趣,只不過感覺上和赫登的關連性並不大。唸過這幾章,似乎只是「知道」赫登生活在這裡,卻感覺不到太多赫登和這個城市的互動。直到赫登移居愛丁堡南邊的農田,當了十三年農夫之後,他開始在這塊土地上有新的發現。農田裡的土壤來自於侵蝕作用,但是侵蝕作用卻也把土壤帶走。因此赫登開始思考,如果沒有一個循環的機制來形成新的岩石,再侵蝕成為土壤,那土壤豈不很快就會消耗殆盡了嗎?但聖經裡卻沒有提到,上帝迄今仍在創造新的岩石啊!

為了協助運河的開鑿,赫登才又回到愛丁堡。由於經濟狀況寬裕,赫登在結束八年的運河開鑿工作之後,開始全心全意悠遊在學術研究的世界。前面曾經提到在赫登這個年代,絕大多數的人都相信地球只有六千歲,而且地表的地形地貌,都是源自於挪亞洪水這場大災難之後,所有在海水中的物質沈澱下來所形成的。但是根據赫登對礦物的研究發現,許多礦物根本不溶於水,所以他們不可能自海水中沈澱出來。赫登認為岩石的礦化作用必須要有壓力與熱,而海水對海底所造成的巨大壓力,正好是岩石形成所必須的。

除此之外,如果世界是由挪亞洪水所沈澱下來,那所有的地層都應該是水平的,但為何有些地層傾斜,甚至垂直地表呢?赫登認為,這一定是有後期的熱力與抬升作用,把原本水平的地層給抬起來了。然後當赫登看見花岡岩脈筆直侵入黑雲母片岩的地層時,他更加確定這個熱岩漿的作用,是將地表岩石折斷、扭曲、與抬起的力量來源。因此,赫登提出了一整套循環的理論,他認為花岡岩是最初的岩石,經過侵蝕作用堆積到海洋,在藉著熱與壓力形成新的岩石,最後被熱岩漿活動再次抬升到地表之上。

值此同時,赫登在演講會場詢問所有的聽眾,「請問,要完成這樣的過程,需要花多少的時間?」,因此,赫登的結論是,他根本無法地球的年齡有多長,因為地球的年齡太長了。

只不過很遺憾的是,赫登的理論並沒有引起太多的共鳴,甚至連反擊和批評都少得可憐。在赫登那個年代,要推廣一個新的理論,精彩的講學與寫作或許和足夠的證據同樣重要。很可惜赫登並不是一位著名的地質學教授,他的作品亦不易閱讀,而他所找到的證據也還不足以給挪亞洪水派(水成論)致命一擊。偏偏就在這個時候,赫登去世了。赫登的朋友們雖然盡力維護他的理論,甚至幫赫登的理論寫說明書(這本說明書還成為了暢銷書),但他們卻無力反駁他人的質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赫登的理論每況愈下。

大約就在相同的時間,兩位法國科學家發現巴黎附近的岩層中,出現了好幾次淡水、鹹水交替出現的地層,他們因此提出洪水曾經發生過好幾次的「災變論」,而最後一次的洪水,則呼應先前「聖經地質學」的挪亞洪水理論。如此一來,兩派合一的理論更顯得壯大,而赫登的理論早已不知道被丟到牆壁的那個角落了。

就在赫登去世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另一位未來的地質學家—萊依爾誕生到這個世界上來。萊依爾年輕時接受當時主流的地球形成理論,包括挪亞洪水以及災變學說,甚至還有幾乎被遺忘的赫登理論。赫登的傳人霍爾,帶著年輕的萊依爾拜訪赫登當年野外觀察的地點,正如同當年赫登帶著霍爾來的時候一樣。不僅如此,萊依爾同樣跟著聖經地質學者、災變論的學者一同走訪野外的露頭。他甚至終其一生,堅持要親眼看見別人發現的地質現象。

走遍大江南北的萊依爾,確認了只有赫登的講法才足以解釋所有現象。因此,萊依爾整理他的觀察發現與理論,出版了一部「地質學原理」,也確認了赫登認為地球「很老」的這個想法。豐富的地質證據與精闢的理論解釋,不僅僅讓聖經地質學者與災變學者啞口,甚至還間接造就了另一位顛覆聖經的偉大學者—達爾文。雖然本書的結尾非常熱心地放上「求得真正地球年齡」以及「達爾文提出演化論」兩個故事的精華濃縮,但我認為,那應該是另外兩個精彩的偉大故事才對,所以我就不提了。

根據這本書的描述,其實赫登應該是個相當活潑有趣的人,但或許是因為他最後纏綿病榻的緣故,所以沒能留下精彩的傳世之作,讓人覺得相當可惜,不過赫登至少是第一位「有憑有據」地告訴我們「地球很老」這件事的人。對於能夠無視當時認為理所當然的地球年齡與挪亞洪水理論,進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全新想法,是我最覺得佩服的地方,我也以此期許自己,能用不同的眼光看這世界,進而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後記:我覺得這本書提供了許多相當珍貴的資料,包括文後的參考文獻,都是給想要瞭解故事細節的人非常好的指引。但很可惜的是這本書讀起來總覺得不夠精彩,文中許多「可能」、「也許」等的疑問字眼,相當程度打斷了讀者的想像。或許是因為小說看太多的關係,我認為赫登的傳記若是也能寫成小說,相信更能把愛丁堡以及赫登的朋友們連結地更緊密有趣。如果真有人想要寫這麼一本小說,相信這本書一定會是很好的參考資料精華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