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貴玉
「這是什麼?」
把一些從電子顯微鏡拍出來的微體化石照片,擺在小朋友面前,明知道他們不可能答對,我還是喜歡讓他們猜一猜。
於是小豆豆、花生殼……等名詞就從孩子們的小嘴巴脫口而出。巧的是二十五年前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我也曾問過我們古生物學的老師:「那個在苦瓜旁邊、像花生殼的東西到底是什麼?」苦瓜是另一個同學對海綿骨針的戲稱,至於花生殼,老師說:「那是介形蟲,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把它們先挑出來,留著將來教節肢動物的時候再看。」
如果沒有人告訴我,我也不可能把這些具有雙瓣殼的小東西和節肢動物聯想在一起。尤其是在化石標本中,它的身體和附肢已蕩然無存,單從那兩片鈣質或幾丁質的外殼,可能會有很多人會誤以為是二枚貝類(又稱斧足類)。不過學過生物學或古生物學的都知道,節肢動物(指身體和附肢都分節的動物)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也是分佈最廣的動物。一般人較為熟悉的節肢動物在生態和形態上就有很大的差異,例如海裡有蝦、蟹,陸地上有蠍子、蜈蚣及昆蟲等。另外,節肢動物也是地球生命史上相當重要的一群,至少在五億三千多萬年前它們即已在海洋中出現。
已滅絕的節肢動物也很多,古生代的三葉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實例。至於介形蟲則存活至今,並活躍於海洋和許多淡水環境中。.與一般節肢動物相較,介形蟲個體顯然小得多(一般體長小於一毫米)。觀察現生的介形蟲,可以瞭解其殼內的身體構造,它們的頭部和胸部沒有明顯的分節,但具有各種功能(如游泳、爬行或攝食等)的附肢則可與同屬於節肢動物門的甲殼類一一比對。
因為有介殼,很容易保存在沉積物中而成為化石,所以介形蟲也可用來辨識地質年代。但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在古生態學及古地理學研究上的應用,因為從數千公尺的深海到淺海、或陸地上的淡水環境。甚至潮濕的腐植土中,都有不同種類的介形蟲棲息其中。介形蟲學家根據殼體的特徵就可以判斷它們原來生存的環境。例如殼薄而外表光滑的通常都攀附在海藻中;殼厚而外表光滑者一般都是鑽在海底穴居的;至於深水型的介形蟲在其殼背前緣絕沒有外凸的眼點。如果在淺水族群看到少數深水型介形蟲,很可能當時該區海域有湧升流出現。總之,在那小小的花生殼內也有許多值得探索的生命奧秘和遠古信息。
————————————————–轉載自台灣日報8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