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貴玉
好心的同事幫我從蘭嶼帶回一些紅色矽質岩塊。處理的結果發現其中有白堊紀的放射蟲化石。為了實地瞭解化石的產狀,我特地抽空跑一趟蘭嶼。
蘭嶼是休閒度假的好地方。當夜同在一家旅社借宿的就有好幾位來自高雄的釣客,看到剛溯溪回來的我們,半身濕透且滿載而歸,正想看看我們的魚是不是也像他們的那麼大尾,沒想到打開袋子一看,全是一塊比一塊重的大石頭。聽說這些石頭裏可能有白堊紀的化石,他們非常訝異。
白堊紀,多麼陌生而遙遠的年代,它是地質史上繼侏羅紀之後、自一億四千萬年前至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一段歷史。當時的陸地仍是恐龍稱霸,海洋則是生物多樣的繽紛世界。在開闊的大洋中,除了大型的脊椎動物(如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如頭足類)之外,還有無數的微體生物浮游其中,它們在海洋食物鏈扮演生產者或初級消費者的角色。我們在紅色的層狀矽質岩中所找到的放射蟲化石,就是單細胞浮游動物的遺骸。因為含有許多放射蟲,層狀矽質岩也被稱為放射蟲岩。
熱情的釣客慷慨地邀我們共享他們海釣的收穫。禮尚往來,我回報他們的則是知識的饗宴。回到房間拿出一塊非常新鮮(剛從岩體敲下、尚未被風化)的放射蟲岩,指出其上如灰塵般的白點就是放射蟲,順便告訴他們這是台灣地區非常稀有的岩塊,來自一億多年前的海洋深處。如果沒有地殼板塊的移動和岩漿的噴發,葬身於大海洋的白堊紀放射蟲就不可能在蘭嶼島上與我們相會。
在酒酣耳熱之際,他們終於吐露真言。帶著茫茫的微笑,喜歡潛水的陳先生說他在海裏看過許多奇妙的生物,就是沒看過放射蟲。他相信命理,也會幫人看相算命,但他實在不能相信在這石塊中蘊藏著一億多年前的海洋生物,因為他什麼也沒看到。
沒錯,他們的確看不到放射蟲。不只他們這麼說,只要翻開舊有文獻,二、三十年前,世界各地的地質學家看到這種層狀矽質岩,也常忠實地描述「fossilbarren」 (亦即其中沒有化石)。面對偶然相遇的釣客,我實在不能苛求他們相信他們所看不到的東西。
遺憾的是,我無法在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讓他們親眼目睹放射蟲的骨骸,我地無法讓他們感受到菲律賓板塊每年向西移動數公分的緩慢速度。不過在他們「有緣、無緣,大家來做伙……」的歌聲中,我已決定在不久的將來,在博物館的劇場教室,把觀眾帶到放射蟲的世界,讓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那是真的,因為我看到了!」
————————————————–轉載自台灣日報8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