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貴玉
今年年初,一位以「原微菊石的朋友」自稱的陳先生來函,表示願意將自己數十年來在台南沿海親自採集的七百五十萬枚菊石化石捐給博物館。菊石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即已自海洋滅絕(圖二)。到目前為止,在台灣發現的菊石化石只有一個,是來自地底深處的古老岩層。頃接公文的一剎那,七百五十萬件的菊石化石確實讓我嚇了一跳。如此單一種類高數量的蒐藏即便在歐美有百年歷史的博物館也都前所未聞。但細讀陳先生的自述及其所附的照片(圖一),七百五十萬的數字就不是那麼令人驚訝了。
那根本不是菊石,而是外形酷似菊石的有孔蟲。本館地質組內剛好有一位研究過有孔蟲的王姓同仁,根據照片他很快地就鑑定出它是OperculinaammonOides(Gronovius),中文譯為擬菊石蓋蟲。這種有孔蟲通常會出現於海水鹽度正常或稍高的溫暖海域、深度一百三十公尺以內的淺海區,喜歡在泥質碳酸鹽沉積物的表面行自由生活。
在陳先生的故鄉,台南安平四草一帶的海域,就是這種有孔蟲最喜愛的環境。如果夏天到台南,漫步在沙灘上就可能踩到許多像菊石的有孔蟲。有孔蟲(學名為FOraminifera,意即帶孔者)是打從五億多年前就在海洋出現,而且一直存活到今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它們會分泌造殼(成份大多為方解石或霰石,也可能是砂質或幾丁質,因種類而異),有些也會揀拾周遭現成的碎屑物黏結成殼。其外形千變萬化,種類也不勝枚舉。
有些有孔蟲殼體大到以公分或毫米計,但大多數都是以微米計(亦即肉眼無法觀察),所以在研究上有孔蟲被劃分在微體古生物的範圍。有孔蟲因為有殼,能夠留下許多化石,因而成為地史和生物地層研究非常重要的證據。早期石油公司鑽井比對地下層位常以有孔蟲做為定位的指標。陳先生找到的有孔蟲,平均大小約二至三毫米,因為外形像菊石,所以被他誤以為是小菊石。
自古以來不同類別的生物具有相似外形的例子屢見不鮮,我們稱之為同形異物。正因為如此,這種有孔蟲的學名即為「擬菊石」(擬,似也)。從它的軟體部分觀之,擬菊石是構造簡單的單細胞動物,從殼體的孔洞伸出的偽足是它的活動工具。菊石則是構造複雜,以頭部的觸手捕食、爬行或固定身體的多細胞動物。就殼體而言,二者更是大不相同,擬菊石內部雖分成若干殼室,但殼室間都有大小孔洞相通,軟體細胞可流動於殼室間.菊百則不然、所有肉體只住在最外的一個大殼室(住室)其餘殼室(氣室)則以一細管連通,專司氣體的調控以因應菊石在海中沉浮之需要。總而言之,除外形輪廓外,擬菊石和菊石是大不相同的。
————————————————–轉載自台灣日報861021
我也發現了…超級美麗!!
這篇文章轉載雖有很長之年度,但葉作者之描述及照片的提供只拿此兩張來說明,也許學術界之研究學者有他們之一番解釋及見解.”陳先生找到的有孔蟲,平均大小約二至三毫米,因為外形像菊石”但我想陳先生提供應該不只提供以上這兩顆罷? 根據美國大峽谷發現3顆有孔蟲, 美國科學界都非常尊重及珍惜,更何況當時台南安平四草陳先生發現這麼多袖珍型的現生有孔蟲,難能可貴(以上文章卻好像批評陳先生之認知卻無感恩之心).而且6500萬年前大滅絕,那些沒被大滅絕的現生有孔蟲卻存活下來,也一樣非常有它的歷史價值,更何況是在我們台南安平四草發現有這麼多~袖珍型的現生有孔蟲~我們台南人以它們為傲. (實際上夏天去安平四草那邊已無看到那些現生有孔蟲了)
你好,
我會將你的意見轉達給葉博士(本文作者),我相信他是沒有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