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隕石研究看地球與太陽系的起源及演化 李德春教授主講

在高中地球科學課程中,對於地球內部的組成物質,特別是地核的成分,多會提及隕石的相關研究。但是由於敘述的內容太過簡化,導致學生很難從課本的敘述來理解,在19世紀到20世紀期間,對於地核組成物質的科學推論過程。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從事隕石研究工作多年的李德春教授,為我們簡單回顧這段科學發展的過程,隕石研究在這期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近年來對地球核心組成物質分析的現況。

Read more

利用地震學的方法,看板塊運動的動力來源 林佩瑩研究員主講

在國中與高中的「板塊運動」課程裡面,其實只有張裂、聚合和錯動三種,重點都在板塊邊界上頭,卻很少從整個地球的角度來完整看待板塊和板塊的運動。導致學生永遠只記得課本舉例的幾個板塊邊界,不要說板塊下頭的地球內部是什模樣,連學過的這個板塊邊界在板塊另一頭是什麼模樣都沒有概念。所以我們重新從地表上的板塊怎麼動開始看起,再進一步整合所有關於板塊構造和板塊運動的概念。

Read more

從高溫高壓的礦物實驗,看地球內部組成礦物的物理與化學特性 謝文斌研究員主講

高中地球科學課程中關於「地球內部組成物質」的組成成份與特性,過去都是以地震波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來描述,頂多搭配部份來自地函的補虜岩以及隕石成份當作佐證。但是這些研究方法並不足以描述地球內部組成物質的特性,也無法直接解釋地震波速度在部份深度的突然改變。這其中最被忽略的一個研究領域,就是高溫高壓的礦物學實驗。

Read more

大屯火山群底下有岩漿庫嗎?一切都還言之過早!

最近中研院地球所的研究員發表了大屯火山群底下可能存在岩漿庫的證據,引起一番討論。根據論文的內容來看,岩漿庫存在的可能性確實存在,但岩漿庫的位置與規模卻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在我們進一步討論如果火山噴發了怎麼辦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瞭解究竟是什麼樣的觀測結果讓研究學者提出這個說法,以及這個說法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才能決定我們下一步應該如何面對問題的策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