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生漂泊的鸚鵡螺

作者:程延年

 坐在終身志業的博物館研究室,拿出我珍藏多年的一只鸚鵡螺標本,上面寫著「終生漂泊」四個字─這正是異國遊子的真情寫照。鸚鵡螺有著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學家習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魚」一種活化石的代名詞。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鸚鵡螺,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似乎鮮少變化,這讓科學家驚嘆不已!而它們的祖先族群共多達三十多種,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場大劫難中,與恐龍同遭被掃蕩一空而滅絕的命運。

少數殘存的現生鸚鵡螺後裔,棲息在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剩下了「龐氏鸚鵡螺」 「深臍鸚鵡螺」 「大頭鸚鵡螺」以及兩個不大確定的種。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是因為和同樣具有多房室外殼的菊石類相關聯。菊石,是一群從四億多年前演化而出的海洋頭足類生物,多彩繽紛演化極為成功。鸚鵡螺果真是活化石嗎?科學家近年來已不那麼肯定了,米勒博士研究認為在分類歸屬上,鸚鵡螺這一個屬,僅僅侷限在現生的三到五個相異種。所有化石的標本,都似乎應屬到「闊原角石屬」或者「西蒙鸚鵡螺屬」。而今天,已經沒有任何古生物學家,將鸚鵡螺(Nautilus)這個屬一直延伸回推到中生代的三疊紀去了!

 鸚鵡螺,是屬於軟體動物這一大門類中的頭足動物綱,它們還包括了烏賊、章魚、墨魚等,是海洋軟體動物門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學家稱為汪洋中的噴射推進器。藉由水流不斷通過動物體的外套膜,然後經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軟體而噴射往後方推進游行。而鸚鵡螺則更為特化它的外殼由橫斷的隔板,分隔出三十餘個獨立的小房室,最後一個(也是最大一間)房室就是動物體居住處。

當動物體不斷成長,房室也周期性向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間,貫穿並連通一個細管:得以輸送氣體(多為氮氣)進到各別房室之中,這樣就像潛水艇似的,掌控著殼室的浮沉與移行。鸚鵡螺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六百米深,氣體的量必須能夠調控,使鸚鵡螺適應於不同深度的壓力。當動物死亡後,身軀軟體脫殼而沉沒,外殼則終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實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們,僅發現到成群鸚鵡螺的空殼逐波而流:而數學家們,更著迷於鸚鵡螺外殼切面所呈現優美的螺線。大自然之美,真讓我們驚嘆不已!

————————————————–轉載自台灣日報861229

 現生鸚鵡螺切面與中生代菊石標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