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貴玉
學地質最有趣的就是野外實習。每次跑野外之前大家總得忙上一、兩天,找資料、準備地質圖、地形圖、鐵錘、傾斜儀、採樣袋和背包等,整裝待發的過程有點像準備出征的士兵,對一個難得走出室外的大學生而言。那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一件事。
那天,上完古生物實驗,助教宣布:「明天老師想帶你們出去看看中國的石燕」。中國指的就是大陸,在二十幾年前兩岸還不能通的年代,跨過海峽到大陸跑野外,那是絕不可能的一件事。教室裡一陣譁然,大家都認為助教在開玩笑,因為他告訴我們這次戶外教學除了記錄用的田野帳簿之外,什麼裝備都不必帶。
第二天,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居然真的輕鬆而又快速地完成了「中國石燕」的觀察,實習的地點近在咫尺,就是學校附近的中藥店。
為了讓我們看個夠,中藥店的老闆把裝滿藥材的麻袋解開,倒出來的都是從大陸採集、經香港輾轉來台的各種藥材,石燕就是其中之一。
懂得中醫的人對「石燕」應該不會陌生,唐朝的《新修草本》中有關石燕的記載就有這麼一段:「以水煮汁飲之,主淋有效。兩手各抱一枚,主產難。」可見中國人利用石燕用治病已有多年歷史。被煮而食之的石燕也不知有多少麻袋,但知道石燕為何物者幾稀矣!
中國人知道有石燕這個東西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詩為證:「零陵郡有石燕,得風雨則飛如真燕。」這是晉朝畫家顧愷之的詩句,描述他在湖南零陵郡的岩壁上,看到石中有形狀如燕的小東西,也觀察到每當風雨摧打之際,許多石燕便從岩壁掉下,宛如小燕紛紛飛落地。
中國古書上有關石燕的詩文當然不只一篇,但是除了形狀、景象和產地的描述之外,並沒有告訴我們石燕到底是什麼東西。石燕不只在中國出現,凡事追根究底的西洋人,並不知道石燕也可以煮而食之,他們在兩百年前才開始研究石燕,對於石燕卻有非常清楚的認識。
石燕在四億多年前開始在海洋出現,但在一億多年前就已滅絕,與至今仍倖存的海荳芽一樣,都屬於腕足類。它們生活於海底,屬於底棲性動物,具有兩個大小不等的外殼。像其他的腕足類一樣,石燕的幼體也會從腹殼伸出肉莖固著於海底,但成熟的個體通常躺在海底,並 不時地將雙殼打開,以其中的纖毛環擾動水流以吸取營養為生。
中國人吃的石燕就是幾億年前的腕足類化石,它們的外殼其實和一般貝類一樣,大多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不知道為什麼石燕會特別受到先人的青睞。
————————————————–轉載自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