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形成變得簡單了!

從地球表面拋起了一大塊熔融的地函岩石,進入了軌道之中,當煙霧全都散盡的時候,一顆新的衛星─月球,於是出現在天空。45億年前的這幕景象,肇始於一顆火星大小的星體,撞上了當時已經幾乎完全成形的地球。作者建議這種時候我們最好還是待在屋子裡會比較安全。

加州大學的Robin Canup將地球和那顆火星大小的撞擊體,細分為20,000個單位,並把每個單位彼此之間的應力、熔融狀態和重力都列入考量,建立起一套3-D的立體模型。不過由於單一個碰撞的模擬都要耗時數天到一週,而如果把所有可能的撞擊都列入考慮的話,幾輩子都做不完,於是Canup利用新的技術,把計算的範圍盡量縮小,挑選了30種最可能給我們較好結果的情況加以模擬。

“一場大約以45度交角,由地球及一顆火星大小的星體撞擊之後”,似乎就可以把正確質量的物質放進軌道。這樣的場景要比先前的模擬好上許多,過去建立的模型往往都須要根據一場更大或更小的撞擊、尚未成形的地球、甚至是不只一次的撞擊才足以形成。因此這樣新的模擬給了我們關於”月球形成”更為清晰的一幅景象。

“月球就是這樣形成的嗎?”我想這個話題是不可能就這樣終結的,更何況我們連月球的真正組成都還不甚明白哩!或許到了2004年歐洲SMART-1登月計劃進行之後,我們又會有全新的視野也說不定呢! 

參考來源:

* Nature Science Update: Moon making made easy
* Canup, R. M. & Asphaug, E. Origin of the Moon in a giant impact near the end of the Earth’s formation. Nature, 412, 708 – 712, (200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