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棲爬行動物的生殖策略 – 貴州龍肚裡的寶寶

三個證據兩個假設
除了貴州龍腹中的胚胎痕跡,首次驗證蜥鰭類群行胎生的生殖方式,並藉此比較懷孕的母親(絕對為雌性),與其他無胚胎痕跡的貴州龍化石(可能為雌性也可能為雄性),而首次區別出蜥鰭類群化石的雌、雄特徵。眾多特徵中最明顯的一個為,雌體的肱骨呈平滑長筒狀;相對雄性貴州龍其肱骨有稜有角,代表可以貼拼更多的肌肉,這符合自然界中雄性較為強壯的原則;程教授更進一步假設,雄性貴州龍擁有較強壯的前肢,有利交配過程中雄性抓握雌性的行為。為了防止幼體溺斃,海棲爬行動物的生產方式正好與陸棲的胎生動物相反:生產的過程中,幼體的尾巴先出來,頭部最後脫離母體(魚龍的生產方式便是如此),但經過仔細研究,程博士發現大部分腹中胚胎呈現不正常體位——頭朝後方而非前方,因此認為雌體的母親是在生產期間由於難產而死。
胎生、雌雄分辨與難產死亡為論文提出的三項證據,另外論文還提出兩點假設:其一為既然在腫肋龍類群(pachypleurosaurs)中,演化出活動自如的骨盤腔(由荐椎與腰帶構成),暗示了胎生的可能性。由此引申推斷,若其它的蜥鰭類群生物與中生代各式各樣的海棲爬行動物,具有一個活動自如(可伸縮移置)的骨盤腔,便可藉此判定其生殖方式為胎生;其二為根據分析骨頭的解剖構造,觀察其腰帶與肩帶的形式,程教授等人推斷這群海棲爬行動物入水後,腰帶與肩帶已退化到不能負荷身體的重量,無法如現生的龜與鱷可以上陸爬行。
然而假設仍有被推翻的可能,例如在幻龍的化石標本中尚有陸棲爬行動物的原始構造特徵,倘若日後科學家發現幻龍所下的蛋,甚至找到幻龍的巢,以上的假設便被推翻,但是程博士提醒:「提出假設的重點在於引領日後的研究方向與焦點。」無論是古生物學還是考古學,科學家們永遠在尋找失落的環節,以現有的線索所鋪設出的古生物拼圖殘缺不全,但對如同大海撈針的古生物學研究,建立假設的效果就好像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地中點亮一盞燈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