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棲爬行動物如何生育下一代?
這份論文主要描述,現有的化石證據如何解釋三疊紀時期海棲爬行動物的生產圖像。時光必須回溯到2億5千萬年前的中生代,中生代劃分為三個紀,依序為三疊紀、侏羅紀與白堊紀。三疊紀是中生代最早期的一個紀,晚期距今約2億3千萬年。大約在這個時期,恐龍開始演化出現,即將稱霸地球長達1億6千萬年。翼龍演化出皮翼翱翔於天際,而爬行動物重新下水,演化出多樣的海棲爬行動物,諸如魚龍、蛇頸龍與滄龍,以及我們不熟悉的楯齒龍、幻龍與腫肋龍(合稱蜥鰭類群;亦即像蜥蜴的動物附肢變成鰭狀肢)。論文中提到的貴州龍化石標本,指的是生存在這個時代,分布在當時淺海環境的貴州南部興義地區的一群動物化石,屬蜥鰭類群中的腫肋龍類群(pachypleurosaurs);其中以楊鍾健於1958年命名的胡氏貴州龍(Keichousaurus hui Young)為代表。
當爬蟲類重新進入海域,由於生活環境改變,應該會產生因應的生殖策略。相關的議題,長久以來引起古生物學家的爭論。先前的主流看法認為海棲爬蟲動物應如龜、鱷等爬蟲類,爬上陸地產卵。然而1846年在德國Holzmaden發現魚龍母體懷子(侏羅紀晚期記錄);2001年美國南達克塔州發現滄龍母體懷子(白堊紀晚期記錄),再加上三疊紀晚期魚龍、蛇頸龍已無法上岸等種種證據,因此程博士並不認同上岸產卵的說法,反而做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所有的海棲爬行動物應該是行胎生。所謂胎生(viviparity)是指產下活體幼子,即幼體脫離母體時已達到相當完善的發育階段〔註二〕;相對於卵生(oviparity),是指幼體在羊膜卵(硬殼卵)中孵化成形。然而假設需要證據支持,這兩件貴州龍腹中懷胎的標本相繼問世,終於證實了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