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清修過程
清修的過程需要相當的經驗累積,老練的技術人員可以從圍岩包裹的走向來判斷化石的體態。哪裡是頭?哪裡是身體?哪裡是前肢後肢?在清修人員的心中早已勾勒出一幅圖像。聽到蕭館長說到清修的經驗,程博士忍不住接口解釋道:「這是一種『解剖構造』的概念:從石板清修的過程中,我知道我修出來的這塊骨頭是化石的哪個部分。古生物學家要有這種概念,這樣才能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清修時要拿捏厚度,使用許多不同的小型工具,如小銼刀、氣動式的鋼針等,在顯微鏡下進行清修。化石包覆在頁岩、沈積岩裡頭,所以在清修的過程是採一層一層的剝離方式,細緻地將圍岩剝開。由於當時程博士已特別叮嚀,因此石尚的清修人員處理貴州龍化石時都非常小心。蕭館長表示,以往見過許多貴州龍的標本,但腹中均沒有胚胎的痕跡。今年清修到一具腹中懷有胚胎的貴州龍化石,費時3個多月的時間清修完畢。得到第二件懷胎的標本,程博士了解到自己的想法已找到足夠的證據驗證,於是便著手撰寫論文投向著名期刊Nature,這篇文章也獲得審稿專家與主編群的重視,刊登於11月18日出版的期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