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長長的象牙,其實是他的門齒。而大象的臼齒,一般人大多不知道是啥模樣呢!
一、臼齒
今天的大象,在上、下顎的每側各會有6顆臼齒,其中1~3顆是前臼齒(乳齒),4~6顆為後臼齒(大臼齒),因此上下左右共有24個臼齒,再加上兩根的象牙(門齒)合計共會有26顆牙齒。但是門齒以外的這24個臼齒並不是一起長出來,而是每側的6顆臼齒依序長出。也就是說,在同一時間裡,大象上、下、左、右的牙床上,都只有1~2顆臼齒在工作。
在下一顆臼齒成長的過程中,會伴隨著前一顆牙由前往後逐漸磨損,新長成的臼齒把漸漸磨損的舊臼齒往前推進,直到舊臼齒磨光或脫落,新長出來的臼齒便完全接替了前一顆臼齒。如此6顆臼齒依次成長使用,到了大約60歲時,大象牙齒才停止生長,此時每一側的牙床上便只剩下最後一顆臼齒了。
以非洲象為例,他們的第1顆臼齒約可用到2歲,第2顆臼齒約可用到4歲,第3顆臼齒約可用到8~10歲,第4顆臼齒約可用到20~25歲,第5顆臼齒約可用到40~45歲,最後一顆臼齒約可用到60~70歲。這種牙齒次第長出、輪換使用的方式,讓大象成為草食性動物中長壽的一群。
資料來源: http://www.upali.ch/teeth_en.html
臼齒由許多琺瑯質齒板組成,齒板排列緊密,板與板之間是齒質(象牙質);越前面的臼齒越小,其齒板數也越少,越後面的臼齒則越大,齒板數也越多。像猛獁象的最後一顆後臼齒的齒板數可多達將近30片。而牠們的臼齒也是動物世界中最大的臼齒。
資料來源: http://www.upali.ch/teeth_en.html
上圖為非洲象、亞洲象及猛瑪象的第三大臼齒(第六顆臼齒)的比較。尚未被磨損的齒板,可以看見琺瑯質好像是一小顆一小顆的突起(上圖左側),當齒板漸漸磨損,原本一顆一顆的琺瑯質突起,就變成了一個長條形(上圖右側),最後將因磨損而脫落。
相較於亞洲象及非洲象,猛瑪象的臼齒齒板數較多、琺瑯質較薄。
大象的六顆臼齒並不是完全一樣大,而是越來越大。以亞洲象來說,前三顆乳齒依序約有四、六、八個齒板數,後三顆大臼齒的齒板數則約為十、十四到十六、廿到廿二。
長毛猛瑪象每十公分的齒板數約為八到十,台灣猛瑪象約為六到八,古菱齒象約為四到六。
二、門齒
至於大家比較熟悉的象牙,其實是大象的門齒。從上一回「大象的起源與演化」內容中,可以看見大象一族在門齒型態上的演化。例如原始象的門齒只有些微變大,到古乳齒象的門齒持續變長,到目前為止,大象都還有四顆門齒,包括之後的的乳齒象、嵌齒象、剷齒象。但有一個支系的大象,卻演化出只剩下了兩顆下門齒的型態,我們稱為恐象。但大部分繼續演化的大象,則是留下了兩顆上門齒,像是劍齒象、猛瑪象,還有存活到今天的亞洲象及非洲象。
大象的門齒在靠近身體的一端是空心的,中間有牙髓存在。象牙會隨著大象的年齡而增長,並留下象牙生長的紋路。象牙的橫切面大多呈現圓形或近似圓形,橫切面具有特殊的紋理,是由兩組水波狀條紋以不同角度相交,稱為薛氏線(Schreger band)。不同種類的大象,薛氏線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例如現今還存活的大象,薛氏線會以約120度角相交,呈現十字交叉狀紋理組成的菱形圖案。而已經滅絕的猛瑪象,其象牙內薛氏線的交角則接近九十度。
http://www.australiangemmologist.com.au/images/rareivories.pdf
而特化之後的大象門齒,則很顯然地已經喪失了咀嚼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