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的試探

作者:程延年

伴著忠明國小的一群孩子,在立冬午後金黃的陽光下,斜躺在科博館後花園的青青草地,仰望三五成群的靖蜒、蝴蝶翩翩穿梭於花叢;鳥兒枝頭啾啾互訴衷情,展翅翱翔;忽焉一架「會飛的機器」凌空呼嘯而去,滿載那一群汲汲營營的人們,趕下個場子,開下一個會議,談下一筆生意。和孩子們冥想對談,看中生代白堊紀的伊甸園,重塑那一億五千萬年前的景象;或坐或臥在一個森林的邊緣,遙望無際的低矮灌叢平原,零星點綴著角龍類,覓食針葉樹與蘇鐵植物,它們蓄勢待發,準備好每年北向的遷徙跋涉。當聆聽著長滿細齒的始祖鳥和其後裔在枝頭吟唱。一道長長的影子映在地面上宛若奔馳著。舉頭一瞥,驚艷於一隻大小像雙人座引擎飛機的「貴叟寇翼龍」呼嘯而去。好個白堊紀的伊甸園。

  想飛,想征服最後一片領地的天空,是所有生物的事。飛翔,對動物與植物而言,有很多利益:
1.藉由空氣散播能增加距離,得以提供棲息新領地的契機;
2.同時能夠減少能量與時間上的花費及消耗;
3.是避開掠食者的絕佳方式;
以及4.是尋找並捕獲食物的好方法。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同類型生物都嘗試看飛翔。
蒲公英種子散播空中;槭、楓樹的翅果,像直昇機螺旋槳般,獨特無比;飛魚躍出水面,以每小時五十公里速率,在空中可滑行 200公尺;飛蛙在林間滑翔;飛蜥棲息東南亞雨林間,由五,六對肋骨延伸成皮膚膜,是最成功的現生飛行蜥類;飛松鼠、飛狐猴在四肢與體軀之間具有延展的膜;飛蛇使體軀扁平而滑行林間。飛的試探,誠然是多樣生物因應而採行之道。
  在生命演化的漫漫長途化石紀錄中,飛翔的成功是一連串偶發事件與驚心的意外結局。最早掌控強而有力的飛翔者是昆蟲類──在石炭紀早期,大約三五十百萬年前,那些巨尾蜻蜒展開雙翅可達一公尺以上,真是壯觀無比;最成功的爬行動物得以翱翔天際,無疑就是翼龍類了,中生代的二一五到六十五百萬年間,它們真正是空中的霸主。而最早無庸置疑的鳥化石紀錄是出現在一五0~一四七百萬年前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它們到底能否自由翱翔或者僅在林間滑行,依然被爭論不休。而那飛翔的哺乳動物─蝙蝠則出現於五十百萬年前。不論是鳥、翼龍、或者蝙蝠,它們的前肢都轉化成「翼」,這是趨同演化的結果。在細微構造上雖有不同,殊途而同歸,都是想飛;而「智人」的我們,也是「比翼願作同林鳥」,演化創生了最近期的飛翔機器─飛機!
————————————————–轉載自台灣日報

(上)鳥類(中)翼龍(下)蝙蝠,不同類型的生物都嘗試飛翔。
(上)鳥類(中)翼龍(下)蝙蝠,不同類型的生物都嘗試飛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