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大地 – 第六章  恐龍的生殖

  除了少數現生爬行動物是卵胎生(即所產的卵在體內發育並在排出之前或者緊隨其後即孵化),絕大部份的現生爬行動物都是卵生的(即所產的卵能夠在體外發育並孵化)。因為恐龍被歸屬在爬行動物中,因而也被認為是卵生的動物。第一枚確定為恐龍的卵,是在1922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組成的中亞探險考察隊在蒙古戈壁沙漠中發掘到的。經鑑定,證實是屬於小型有角類恐龍

──原角龍的蛋。之後,也發掘到一些包括了有珍貴的未孵化完全發育的胚胎幼體。而最近在美國蒙它那州則發掘到奔山龍(Orodromeus)的幼體骨骼保存在蛋殼之內。在1994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發表了在1993年於蒙古戈壁沙漠發掘到的偷蛋龍胚胎幼體保存在破碎的蛋殼之內,重新點燃了人們對恐龍胚胎生殖的莫大興趣。

  雖然,一些專家認定恐龍絕大部份或者全部都是產卵的,然而仍有人推斷有些或許仍是行卵胎生方式。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的Charig博士就深信小型的獸腳類恐龍是行卵胎生的。在卵化石的認定上,其分類系統名稱,當然僅僅當其直接伴隨有胚胎或者幼體孵化之前個體時,才能確定。像是美國蒙它那州的古生物學Horner博士所發現到的慈母龍蛋與其巢穴。

  所有的恐龍都有繁殖其自身後代子嗣的本能;但是對不同的種屬其生殖之道則可能差異甚大。我們在內蒙古的嶄新發掘,顯示了鴨嘴龍類,角龍類以及原角龍類可能產卵以圓形或者螺旋形的排列方式擺在巢內。這些蛋由它們的父母掩埋並孵化。

  同時,它們也很可能像現生鳥類一樣攜帶回食物來照顧新出生的幼體。在過去幾十年之間,恐龍蛋,有些成窩的,有些散置於巢穴中的,分別在北美洲,印度,法國,蒙古,阿根廷以及中國境內多處陸續被發掘到。

  (插圖148,149,150,151)

  在中國,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蛋化石非常的豐富,最初僅僅是根據其蛋外殼的構造特徵做簡單的描述與分類。最近主要在趙喜進的主持下,進一步根據蛋殼的切片微細構造而研究分類。根據初步結果顯示,中國白堊紀晚期的蛋化石,至少代表有12到15種不同的恐龍種屬。我們同時觀察了南雄盆地的恐龍蛋殼構造,通常顯示在白堊紀結束之前最晚期時候,蛋殼變薄,同時沒有任何孵化的跡象。這或許對恐龍的大滅絕事件上提供一個重要的因素。

  而在白堊紀晚期王溪組地層中的恐龍蛋化石最早是周明鎮教授在1951年研究的。其後,楊鍾健在1953年,趙喜進在1979年重新研究並重新分類為兩個大類:即通稱的圓形蛋類(spheroolithid)與橢圓形(長形)蛋類(elongatoolithid)。這些蛋化石分佈在王溪組岩層中的中,上部之紅色粘土層之中。

  (插圖152,153,154,155,15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