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大地 – 第四章 追尋地史的足跡

足印化石簡單說就是動物的足跡遺痕留下軟泥上,經過地史時間的地質作用而成為岩石。足印化石是在地史中,特定時間與空間,動物活動的實際記錄。他與其它任何的古生物證據比較,真正是臨場的快照留影。它們能夠指示出往某一特定方向,有多少的動物經過,同時能提供出有關於它們體型大小,速率,與多樣性的特殊訊息。因而痕跡的圖幅能夠轉換成整族群恐龍確實遷移行動於某一特定地區的透視圖象。

  回溯到1929年,一位牧師也是法國著名的脊椎古生物學家德日進與楊鍾健在陜西省,神木縣進行地質旅行時,採集到一個足印化石。這是中國最早所發掘到的恐龍足跡印痕,推測是由似禽龍類留下來的。發掘以將近30年,才在 1958年,庫恩(Kuhn)正式命名為楊氏中國足印。

  (插圖13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位日本地質學者,H. Yabe與Tokio Shikama被派往中國東北採查資源以供給戰爭所需。他們在遼寧省西部,朝陽縣的羊山四家子發掘到恐龍足印。所有足印屬於同一種恐龍所遺留,被命名為熱河足印。 所有足印,由一種小型侏羅紀中期腔(虛)骨龍遺留,為一種蹠行動物,三趾型。

  (插圖137)

  在四川盆地中產出相當豐富的足印化石,包括了中國境內所發掘到最老的足印,二件四趾型被命名為Pengxianpus cifengensis,推斷是由原蜥腳類恐龍遺留的。

  在1982年,於雲南省金陵縣的侏羅紀早期地層中發掘到四個屬的恐龍足印化石。在金陵盆地中恐龍足印保存的異常豐富在厚約1.5公尺的砂岩層之中,推定為湖泊相沈積物,總計估算多達1800個足印遺留在這個盆地範圍。大部份足印是屬於食肉類恐龍遺留的,或許是由1987年於金陵盆地發掘到的雙脊龍所留下來的。

  Schizograllator xiaohebaensis是一種獸腳類恐龍的足印。標本是由一系列連續保存的十一個足印構成,它也可能是由隻脊龍遺留下來的。

  (插圖138,139,140)

  張此足印是發掘在煤層中。包括了四趾型,三趾型,與半趾型。一般外型呈三角形,第四趾較第二趾為長。模式標本發掘於吉林,輝南松杉崗煤礦。

  陜西足印是一種小型腔骨龍遺留下來的。它是一種三趾型,各趾均較為細 長,第二趾與第三趾相當分開。趾末端具有尖爪,跟部較小。這件標本是採集自陝西省,銅川焦平煤礦,在細砂岩薄層上遺留的兩個足跡印痕。

  在1984年,於內蒙古的鄂托克旗,Chabu Sum白堊紀早期地層中,出現大量的恐龍足印化石。內蒙古博物館李榮研究員採集一些標本,包括了1700個石板遺留的足印。這些足印遺留在湖邊的砂岩層上,當湖水乾涸,這些荒涼沙泥成為陷阱。大群恐龍到水邊飲水而留下印痕。根據仔細分析,這個區域總計有五到六種不同種類的恐龍來來往往。在1987年,中加恐龍考察隊曾經勘查這個地點。

  (插圖141,142,143,144,145)

  中國的恐龍足印化石,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完整的保存而且陸續被發掘出土。仍然有相當豐富的足印,重見天日,仍有待學者進一步的挖掘與研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