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大地 – 第一章 龍、龍骨與恐龍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節錄自:龍的傳人)

1.1龍的傳說

   中國是龍的原鄉,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縱橫中國,龍的圖騰充滿在藝術、建築、裝飾之中。〝龍〞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商朝(紀元前1766-1027年),是描述動物的骨骼與龜的甲殼。在中國,龍象徵了權威與好的運道,而在歷史中,龍的圖騰是與最早期的文明紀錄遺跡相互結合的。這個中國文明的傳統,肇始於黃河流域的早期農業時期。

  對農業的收成而言,氣候極為重要,因此古代的中國人認為龍的存在於天際雲端,正是掌握了整個的雨水和節令氣候。在湖南省長沙附近發掘到的漢朝陵墓,就飾以極為精緻的龍之圖騰,很像是一種蛇類的動物造型。到了盛唐與宋朝的藝術品中,我們發覺到全然成形的龍之型象。這時期的龍被描述為一種碩大而恐佈的動物,具有獸形腦袋,蛇形軀體,魚形尾巴以及鳥形的足,就類似現在我們所認知到的典型龍的形貌。

  中國的帝王視自身為龍的子嗣化身。皇室一直被稱為真命天子,皇室的宮庭被稱為〝龍宮〞,而其王座和禮服衣冠則飾以豐富,光彩奪目的刺繡和鑲以金線邊飾的龍形。在中國歷代「龍」傳統上一直被視為一種權力與威勢的表徵。

  (插圖一,二)

1.2.龍骨軼事

  在中國傳統的醫葯典籍中,將脊椎動物化石的骨骼統稱為〝龍骨〞龍骨被處方當作葯材具各式各樣的功效,實質上是因為它們含有鈣和其它成份的礦物質。到今天遍佈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中葯市場中,每年依舊有超過一百噸的龍骨被消費掉。沿著黃河流域的谷地,包括甘肅,山西,陝西等省分,農人們仍舊利用農事閒暇之時,挖掘龍骨販售,事實上,醫葯典籍中所稱的龍骨多屬於一些哺乳動物的化石,像是三趾馬、古象、古馬之類,大約是生活在五百三十萬年到一萬年前的地質史上所稱的上新世到更新世時期。在中國,這些動物群廣泛分佈在北方與南方的一些紅色粘土岩層裡以及一些洞穴沈積物之中。

  最早有關於龍骨的史實記載,是出現在春秋時期(紀元前770-476年)的山海經之中。根據古籍中所載,完全硅質化(或稱矽化)的脊椎動物骨骼,被稱為〝石化龍骨〞,並不被用做葯材,因為當骨骼全然硅化後,缺少了鈣質及微量元素的成份。舉例來說,早在西晉時期(公元後265-317年)出版的古籍〝華陽國誌〞(是地區性的記錄涵蓋了秦嶺以南,包括部份的山西、四川、雲南和貴州地區),作者張樞就記錄了在今天四川省的武慶發掘到石化龍骨,這就隸屬今日山台縣地區。這些骨骼化石非常可能就是恐龍的化石,因為在這些地區涵蓋的大多就是中生代的岩層。1976年,我親眼目睹在四川省的威遠縣中葯舖裡,超過十噸的石化龍骨化石存放著。那些骨骼都是從侏羅紀紅色岩層中挖掘出來的真正恐龍骨骼化石。一億多年前不可一世的恐龍族群,其遺骸正待價而沽,配成葯材,等待著進到人類的腸胃之中!

      (插圖3)

 

1.3.恐龍

  〝恐龍〞這個名詞最早是在1842年,由英國著名的古生物與解剖學專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所提出來的。英文中恐龍這個字──Dinosaur, 是源於西臘字頭〝Deinos〞,意即恐佈的;和字根〝sauros〞,意即蜥蜴而來。中國所稱恐龍一詞則明顯意味著可怕的龍。

  恐龍是一群已經滅絕了的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地球上大約在二億多年前的晚三疊紀的早期(目前所知已發掘最早的恐龍是來自南美洲阿根廷的曉掠龍,於1993年命名,距今二億二千八百萬年前生存的族群)。一直到白堊紀結束,六千五百萬年前,所有的恐龍遭受到大滅絕的浩劫,從地球上消逝殆盡。

  到今天已經有超過八百種的恐龍先後被正式描述命名。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在恐龍生存的地質年代裡,──地質學家習稱為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氣候可能是溫暖而潮濕的,四季的更迭變化或許沒有像今天那樣明顯。當時,地球上植被的景觀主要包括了馬尾草,蕨類(羊齒)植物以及裸子植物;其中裸子植物包涵有銀杏,蘇鐵類和原始型的針葉樹。這種大環境顯然對恐龍族群極適宜生存。恐龍具有非常堅韌爬行動物的皮膚。根據一些骨骼分析其解剖學方面的研究,有些學者深信恐龍是溫血型的動物,因此,它們較現生的任爬行動物行動可能要敏捷的多。而在現生動物族群裡,和恐龍有親近血緣關係的可能要算是鱷類和鳥類了。(甚而有人宣稱:恐龍族群整體,宏觀而,言並沒有真正滅絕殆盡,祗是它們長了翅膀,覆以羽毛振翅高飛而去成為今天的鳥類罷了!)

  雖然恐龍已經滅絕,經由化石的研究證實它們確實曾經在地球史上風風光光,存活了有一億六千萬年之久。在地球史中,歷經洪水的泛濫或者大風暴的襲擊,恐龍若在河流的泛濫平原上遭受致命打擊,它們的遺骸骨骼逐漸被砂石所掩埋。在因緣際會,各種有利的條件下,這些遺骸逐次被沈積物覆蓋而獲得保護,再經由地下水中所攜帶的礦物成份所取代而神奇造化的成為了化石。同樣的方式,或許在更為有利的環境下,恐龍的足印、卵、巢穴、甚而軟體的皮膚殘痕都能夠適當的被保存下來,埋藏在古河道或古砂丘的沈積環境中。這些化石──包括古生物學家所稱的實體骨骼化石和痕跡化石──被從岩層中挖掘出來。就成為所稱〝恐龍學〞(Dinosaurology)研究的最主要素材了。

  (插圖4,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