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延年
在一又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達爾文的曠世傑作《物種原始》一書第六版問世。取其精髓,就是八字箴言「物競天擇適者存活」。哺乳動物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一場浩劫之中脫穎而出,通過了天擇的試鍊,持續存活。而我們人類又無疑是哺乳動物第一個系譜中,登峰造極的精品傑作。生命演化的大舞台,似乎是為我們「智人」苦心經營佈置的:這齣三十五億年的生命大戲,我們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主角與頭家。果真如此嗎?
圖中這隻生存在一億六千萬年前,優游於中國四川盆地的「合川馬門溪龍」是化石紀錄中擁有最長脖子的巨型恐龍。它十九節頸椎長達十公尺,佔體長的一半,推測體重可達三十六公噸。當馬門溪龍成群結隊相約出遊,昂首吟唱,那幅景象可真是壯觀無比!
但它們闊步前行,不可一世之時,也正是邁向滅絕之際。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天外彗星隕石引發了地球整個生態系的一場浩劫,恐龍不見了:回溯達爾文演化的浮面概念─物競天擇適者存活─恐龍滅絕了,它們似乎是演化的不適者,是基因不佳的見證。但果真如此嗎?
第一隻恐龍,根據目前化石紀錄,是演化於二億二千八百萬年前的曉掠龍。(我們不明瞭,它們何以選擇這個簡稱為二二八百萬年前的悲慘年代誕生?)歷經了一億六千三百萬年的風光路,恐龍是地質上所稱「中生代」─包括了三疊紀、侏羅紀與自堊紀─演化最為成功的陸棲爬行動物!我們經常提及「侏羅紀公園」,事實上恐龍家族的盛世,也就是說恐龍種類最多樣、數量最龐大、成就了優勢物種的黃金年華,不是侏羅紀,而是白堊紀晚期。
換言之,當恐龍整個系譜歷經誕生起源,適應存活、壯大優勢,而終極展現了不可一世之姿,稱霸陸地之時,在六千五百萬年前,一夕之間(就地質史時間尺度而言)滅絕而消逝殆盡了:它們果真基因不佳?果真不適?還是它們運道不佳、誠屬不幸?滅絕是所有生物的宿命。
物換星移與時推演,一將功成萬骨枯,枯骨成為化石,化石成為我們探索生命演化戲碼的恩寵與最愛。古生物學家不斷地追問,基因不佳抑或運道不佳?不適還是不幸?天擇抑或自擇?偶然還是必然?茲錄案頭詩句,做為結語(警語):屋角新添雨後絲,辛苦編織待睛曦,可憐蜂蝶頻投網,多在高飛得意時。
————————————————–轉載自台灣日報8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