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板塊的轉向!

根據夏威夷—帝王島鍊的重新定年與澳洲—南極洲板塊重建的結果,還原了五千萬年前太平洋板塊運動轉向的機制。

夏威夷—帝王島鍊是早期研究熱點與板塊運動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其中:帝王島鍊位置較北、南北向分佈;夏威夷島鍊位置較南、西北—東南向分佈。島鍊的形成年 代則是規律地由北向南變得年輕,不同方向分佈的島鍊交界處,則是形成在距今四千三百萬年前。雖然地球物理學家提出地函對流等相關模式,來解釋太平洋板塊在 此一時間轉向的機制,但是同一時間卻沒有任何與太平洋板塊相關的活動發生,這讓人相當不解。

最近經過重新定年的結果顯示,夏威夷—帝王島鍊轉折處的形成年代,應該要修正到五千萬年前。如此一來,同一時間太平洋周圍所發生的板塊運 動就包括有:澳洲和南極洲之間的分離、馬里亞那海溝和東加海溝的形成。而使得西太平洋板塊由向北的運動轉向西北的關鍵,則是太平洋—伊奘諾尊 (izanagi)洋脊的隱沒所造成,使得整個太平洋板塊的運動動力來源從洋脊推動變成隱沒板塊拉動的機制,於是太平洋板塊便開始轉向。

板塊運動的重建,往往由於資料的殘缺不全而困難重重。偏偏最有效的地球物理觀測證據,卻大多只能提供現今地球的運作,而非過去的地球。能夠像這樣從分散各地的蛛絲馬跡中來把歷史拼湊起來,確實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啊!

原始論文:
J. M. Whittaker, R. D. Müller, G. Leitchenkov, H. Stagg, M. Sdrolias, C. Gaina, and A. Goncharov, 2007, Major Australian-Antarctic Plate Reorganization at Hawaiian-Emperor Bend Time, Science 318 (5847), 83. [DOI: 10.1126/science.114376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