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腳下的玄機

利用西藏高原底部地震波的資料,我們希望能夠建立出西藏高原地底的影像,進一步瞭解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的過程演化。地底影像中地函的410km與 660km兩個不連續面清晰可見,但是隱沒的層板(slab)卻沒有出現。至於西藏高原北部的地底下,則是出現向南隱沒的影像,這應該顯示了歐亞板塊向南隱沒的地函岩石圈確實存在的證據。

從一九九七年開始,地震學家利用地震波的證據,建立出板塊隱沒到地底的影像,當時大家就非常震驚隱沒的板塊,居然會穿過地函的410km 與660km兩個不連續面,並深入到地函如此深的深處。但是這一次利用同樣的方法探測西藏高原的地底,結果卻頗令人失望,因為原本預期同樣會出現的層板並沒有出現。照理說在印度撞上歐亞大陸之前,相隔在兩者之間的巨大海洋地殼應該都隱沒下去了才對啊,那為何地震影像的資料卻沒有顯示出來呢?根據本文的說法是認為,這些海洋地殼並未隱沒,而是在印度板塊北移的過程中,被印度板塊「騎」了上去,所以這些海洋地殼至今仍在印度板塊的「腳下」。

不過這次的研究成果也並非全無可取之處,例如在西藏高原北部的地底下,就有一條鮮明的影像顯示出向南隱沒的板塊,這似乎意味著在西藏高原之下,歐亞板塊的地函岩石圈正在向南隱沒之中,這是過去所不曾發現過的現象。同時在西藏高原底部地函的410km與660km兩個不連續面都有稍微向北傾斜的跡象,根據計算這表示西藏高原北部的上部地函平均溫度要比西藏高原南部高了攝氏三百度左右,只不過文章中並沒有提及這個現象的成因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其實科學家已經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用過這個地震波的方法「看」到地底下板塊隱沒的影像,真希望能夠早一點看到台灣附近的地底影像,是不是像現在的課本所畫的那樣有趣。

原始論文:R. Kind, X. Yuan, J. Saul, D. Nelson, S. V. Sobolev, J. Mechie, W. Zhao, G. Kosarev, J. Ni, U. Achauer, and M. Jiang (2002) , Seismic Images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ibet: Evidence for Eurasian Plate Subduction , Science 298: 1219-122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