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課本-蘇州石刻天文圖

星官與三垣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一直是以「占卜」當作主要目的。但是占卜的對象並不是個人的命運,而是國家社稷的未來。

所以在天文圖上面我們所看見的「星座」,除了最早期曾經由一般民眾根據天空中的亮星或幾顆星星排列成的特定形狀,定下一些日常生活的器具名稱,例如:斗、箕;或是生活中常見的角色與職業,例如:織女、牽牛。其餘大多都是根據占卜的需要,以「官位」來命名,稱為「星官」。

星官的命名大約從西周時期開始,到了西晉初年由太史令陳卓統一,總計283個星官,1464顆星的星官系統,就從此一直沿用下來。星官裡面除了帝王將相之外,後宮妃嬪和各行各業的人物角色,甚至建築物和車馬用具也都一應俱全。簡單來說,中國古人把天空和人世間相互比擬,所以人間有的天上都有。一旦天上的星象發生異變,就有可能對人間相對應的人事物造成影響。

這麼為數眾多的星官,在隋唐時期被區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垣的「垣」,是城牆的意思。所以三垣簡單來說就是有三座城,能夠住在城裡面的星官,自然都是相當重要的高級官員。三垣分成: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圖十二)。

圖十二 蘇州石刻天文圖中相對應紫微垣(橘色)、太微垣(黃色)和天市垣(藍色)的位置。

紫微垣(圖十二,橘色圓形範圍)的星官以天帝為首,身邊伴隨著太子和天帝的嬪妃,像是天帝日常生活起居的皇宮[1]。

從紫微垣在天文圖上的位置可以看得出來,這裡是天上所有星星繞行的中心位置,所以古代天文學家會將天帝的象徵也定在這裡。紫微垣的範圍則是以西周時期的星空為基準(北緯35度左右),將天空中星星持續繞行而不會落入地面之下的範圍,定為紫微垣。紫微垣在天文圖上的邊界就是「恆顯圈」(圖十二白色虛線),恆顯圈內的恆星可以一直維持在天空上繞行。恆顯圈的範圍大小則是和觀測者所在的緯度有關,在越高緯度地區時,恆顯圈的範圍越大(圖十三)。

圖十三 恆顯圈與恆隱圈示意圖[1]。
不過現在的星空和西周時期的星空相比,恆顯圈的位置已經不大一樣。這是因為地球的自轉會持續受到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影響,使得地球的自轉軸角度發生變化,連帶也影響地球人觀察天空的角度改變[2]。而當地球的自轉軸發生變化時,另一個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天空中眾星繞行的中心點也會發生改變。

紫微垣的中心理論上是天帝,應該是眾星繞行的中心。但其實古人早就發現天上眾星繞行的中心點會隨著時間改變(圖十四),所以紫微垣當中有好幾顆曾經扮演過天帝身份的星官。包括:天乙、太乙、帝(北極二)、天樞(北極五)、勾陳一(相當於今天的北極星)[3]。另外在勾陳旁邊的天皇大帝雖然還要再數百年才會成為眾星繞行的中心,但天皇大帝這個星官同樣有天帝的意涵[4]。

圖十四 眾星繞行的中心點變遷。[1]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北極」是星官的名字,組成北極的星星有五顆(圖十五),但這五顆又各自有名字,一到五分別是:太子、帝、庶子、後宮、天樞。所以中國並沒有「北極星」這顆星,「北極」是星官的名字,相當於星座的意思[5]。

圖十五 紫微垣中央的星官。

太微垣(圖十二,黃色圓形範圍)的星官是天帝重要的文武大臣,像是天帝與大臣研商政務的行政中樞。太微垣北側緊鄰紫微垣的交界,則駐守重要的武將,隨時保衛天帝。

天市垣(圖十二,藍色圓形範圍)的周圍是各個諸侯國與地域的星官,中央是以商業設施命名的星官,像是由天帝統領的市場貿易中心。

講完三垣,應該就要繼續講二十八宿了~

參考資料來源:
[1]徐剛、王燕平,2019,星空帝國:中國古代星宿揭祕,楓樹林出版社。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3350
[2]維基百科:歲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B2%E5%B7%AE
[3]中國古代的星象系統 (40): 北極 (北辰) 與勾陳
http://aeea.nmns.edu.tw/2006/0606/ap060609.html
[4]維基百科:天皇大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7%9A%87%E5%A4%A7%E5%B8%9D_(%E6%98%9F%E5%AE%98)
[5]維基百科:北極(星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6%A5%B5_(%E6%98%9F%E5%AE%9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