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核的沈積物?!

整個地球內部層狀的構造中,最奇怪的地方莫過於位在2900公里深的核幔邊界(地核與地函的交界,CMB)處了,一群科學家認為那裡可能有類似海床上的沈積作用,只不過方向卻是相反的(意即由地核向地函「沈積」)。

在地球內部核幔邊界之上兩百公里左右的範圍內,也就是地函最底層有很明顯的橫向差異,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同時某些地區並存在有約數十公里厚的地震波超低速 帶(ULVZ),推論可能是有部分熔融的地函物質存在所造成。而地球自轉章動(自轉軸晃動)的現象則被認為和地函最底層200公尺範圍內的金屬導電程度有 著密切的關係。

由於地球內部溫度持續降低,因此液態鐵便持續固結並使得內地核增長,然而在液態鐵固結的過程中,地核所含其他較輕的雜質變會向上沈澱而離 開外地核,就好像是下雨一樣,雨滴從地核向外移動,堆積在核幔邊界上。而核幔邊界上所出現的一些地理高區,如果反過來從地核往外看,就像是盆地一樣,其實 可能就是堆積了較多的地核沈積物所導致的。再加上這些沈積物的孔隙度,使得部分液態鐵滲入而改變了該處的導電度,進而影響到了地球的章動。同時這些沈積物 的元素部分還會隨著熱柱(Plumes)而到達地表。

「這是一個『好像有道理』的想法」作者是這麼說的!最近幾篇文章讓我對這個主題也充滿了興趣,下一篇我可能會去找JGR裡面那篇關於地球 章動與地函底部金屬導電度之間的理論究竟是怎麼回事,同時推薦大家讀參考資料第三項那篇Review的文章,有詳細的介紹和豐富的參考資料。

參考來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