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龍不是恐龍——板塊漂移的見證

作者:程延年

化石是生命歷史的印痕與記憶。歷經千萬年時間的流逝與試鍊,生命誕生、存活、死亡,之後或經腐爛、分解而化為烏有重返塵埃;或經埋藏、封存、置換而化為石頭,恆久保存。假若隨機問問一般大眾道出幾種化石類型,或許有恐龍、猛馬象與劍齒虎會名列榜上,總讓人引起無限的遐思與迷戀。其中,恐龍無疑會是人們的最愛。

  下圖中這件化石標本,是科博館鎮館之寶中的珍品。總計十六隻「巴西中龍」的個體,群集在方寸岩石之間,姿態栩栩如生。名為「中龍」,牠卻不是恐龍家族的一員:話說「羊膜動物」——包括所有爬行類、鳥類及哺乳類——基本的適應演化是棲息於陸地上的生活方式。但是經過多次演化進程中,有些家族曾經特化而重返水域。其中最早「重新下海」的一支就是中龍。這群生活在二億八千多萬年前(所稱古生代二疊紀晚期)的生物,在分類上是屬於爬行動物綱的缺弓亞綱(而恐龍則屬於雙弓類)的一群。牠們鼻吻很長,尖而細小的牙齒用以覓食小型甲殼類生物。肋骨粗壯、脊椎厚實增加重量,得以保持沉於水中。四肢端部脹大,呈槳狀構造,而適於游行。

一個世紀前,古生物學家陸續在相隔極遠的地區,如非洲、美洲、澳洲與南極洲發掘到同樣組合的化石群(包括了中龍、大顎獸、三尖叉齒獸、水龍獸等化石)。這些化石讓卓越的海洋學家華格納氏推論:曾經在地球史的過去存在一個超級大陸塊的「失落的世界」,稱其為「崗瓦那古陸」。幾個大陸比鄰而居,而後陸塊裂解、漂移。一九一二年,他提出了震驚科學界的大陸漂移假說。這也就是廿世紀後期,地球科學領域中最了不起的革命,就是所謂板塊構造理論的雛形。而中龍,無疑的正是板塊漂移的歷史見證!

  這件標本顯示在一次大災難中,「巴西中龍」群被埋藏起來。標本隱約吐露,在那大禍臨頭瞬間,整個族群的行為模式。父母保護在外圍,幼體聚集在內圈,驚慌失措的原地打轉。死亡與滅絕是生物的最終宿命。死屍置換成為化石,化石成為我們的最愛。古生物學家在真相與遐思的迷人空間中倘佯,試圖建構一座橋,聯繫了科學與藝術這絢麗光譜的兩極。凝視這件標本,能不讚嘆大自然的奧秘嗎?

————————————————–轉載自台灣日報(861027)

方寸之間聚集了十六隻中龍
方寸之間聚集了十六隻中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