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女神的詛咒 – 殺死恐龍的幕後黑手?!

復仇女神(Nemesis),太陽的一顆伴星(companion star),每隔兩千六百萬年就會造訪太陽系一次,擾動太陽系邊緣的歐特雲(Oort Cloud),傳說中彗星的故鄉之一,為地球帶來成千上萬的撞擊、毀滅性的災難、甚至是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這不禁讓我們懷疑,我們是否選擇了一顆安全的星球?

打開地質年代表,看看那些代表著不同時代的代名詞:古生代與中生代、寒武紀與白堊紀、漸新世與全新世等等,每一個時期都有他代表性的特徵,特別是生物(化石)種類的大不相同,例如古生代的三葉蟲和中生代的恐龍,就是古生物學家得以為不同地層劃分地質年代的依據。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地質年代表裡所記載的,其實全是一幕幕血腥的生物滅絕事件呢?否則何以許許多多地球歷史中曾經出現的生物,如今都已經不復存在了?而這些生物滅絕的事件中,又以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與第三紀之間,中生代和新生代界限所發生的事件最引人注目,因為恐龍就是在那個時候從地球上消失的!


地質年代表及地球歷史上幾次重要的滅絕事件

但是恐龍究竟做錯了些什麼,必須承受如此抄家滅族的酷刑?甚至在同一時間,地球上成千上萬的生物也一起陪葬,稱之為生物的大規模滅絕事件(mass extinction),少數存活下來的物種,包括哺乳類生物,則幸運地在下一個地球王朝中開始稱霸。大家也不必太為恐龍感到惋惜,因為二億多年之前,二疊紀末期,恐龍不也是在毀天滅地的災難中倖存,而得以稱霸整個中生代的地球。但是這樣的慘事究竟為何會發生?還會有下一次嗎?甚至更令我們關心的是,下一次會在何時發生?我們還能再幸運一次嗎?

或許大規模彗星、隕石或小行星的撞擊,就是造成這些地球慘案的原因!在1980年代,阿雷茲(Alvarez)父子發現了在義大利的Gubbio地區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之間,中生代生物化石瞬間銷聲匿跡的位置,測量出高於背景值百倍以上的銥(Ir)元素異常,這是一種在地表罕見,但是宇宙之中常見的元素,因此「隕石殺死了恐龍」的說法開始甚囂塵上,再加上同一年代的大型隕石坑在奇求魯布(Chicxulub)被發現,一切的證據似乎都指向了同一個兇手,這,就是答案了嗎?我們還是想知道,這樣的事還會不會再發生?


第三紀(Tertiary)與白堊紀(Cretaceous)之間的界限黏土

在1984年的4月19日,國際著名的科學性期刊「自然(Nature)」同時刊出了五篇論文,都是在討論這些星際間的不速之客是否週期性地造訪地球,還有他們背後的黑手又是誰?科學家們有以下的推論:

一、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運動:地球上生物以大約兩千六百萬年為週期所發生的大滅絕事件,可能肇因於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運動所致,由於太陽系大約會以六千二百萬年到六千七百萬年為週期,從銀河系盤面的上方往下,穿越銀河系盤面,到達銀河系最下方,然後再沿著同樣的路徑,回到銀河系盤面的上方,所以每隔大約三千一百萬年到三千三百萬年,我們太陽系就會穿越銀河系盤面一次,可能歐特雲就因此受到盤面星際雲氣的擾動,而釋放出大量的隕石及彗星到達太陽系內,或是盤面大量的宇宙射線及其他輻射影響了地球的氣候,進而導致了生物大規模地滅絕。但是這個說法立刻就受到了挑戰,因為太陽系目前是正位在銀河系盤面中的,但是根據最近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的資料顯示,發生的時間是在距今一千一百萬年至一千二百萬年前,並非理論上的在三千一百萬年到三千三百萬年前,所以這個推論在某個地方勢必是出了問題的。


左圖橫座標為距今時間(單位:百萬年前),縱座標為滅絕速率,箭頭所指之處為大規模滅絕事件的發生,顯示地球大約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滅絕。

二、太陽系的第十顆行星(Planet X):在海王星之外,可能還存在著太陽系的第十顆行星(因為X也代表了未知,所以也可以稱他為未知的行星),與海王星外側的另一個彗星故鄉,科伊伯帶(Kuiper Belt),與太陽的距離相仿,不過由於黃道面夾角的不同,這顆行星大約每兩千八百萬年左右,就會與科伊伯帶相遇,擾動了其中大大小小的碎片,使他們朝向太陽系內側襲來!只不過我們一直到今天為止,都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顯示這顆行星確實存在。

三、太陽的伴星,復仇女神:一顆質量相當於我們太陽十分之一的小恆星,可能正在以最遠距離太陽三光年的軌道在運行著,他每隔兩千六百萬年就接近太陽系一次,並且擾動歐特雲中的彗星和其他碎片,讓這些「星際飛彈」朝著太陽系內部而來,並且徹底地轟炸了我們的地球。依照計算,目前這顆復仇女神正在距離太陽系二光年遠的的地方,向太陽系前進之中。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同樣沒有直接的觀測結果可以顯示復仇女神他確實存在!


上圖為太陽(Sun)與其可能的伴星復仇女神(Nemesis)互繞的示意圖,圖中×代表兩者的質心位置。下圖為太陽與復仇女神兩者間距離的示意圖,最近距離一光年,最遠距離三光年,與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人馬座附近)4.25光年的比較。(資料來源:Space.com)

關於復仇女神(Nemesis)這個名字,原本是希臘神話中一位專門懲罰太過富有、太過驕傲、以及太過有權有勢的人,也因此我們的古生物學大師Stephen Jay Gould曾經很認真地撰文反對過這個名字,他所持的意見是Nemesis似乎有一種選擇性懲罰的意義,然而生物的滅絕事件中,倖存與消逝的生物之間,是否有被選擇與否的條件存在呢?Gould認為並沒有!因此他覺得Nemesis這個名字並不恰當,應該改為Siva,印度神話中的毀滅之神,因為Siva的攻擊是沒有選擇性的,或許這更為適合太陽這顆伴星所扮演的角色。

其實上述所有的推論,都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十多年來,包括世界各地銥元素異常的地層陸續被發現,西伯利亞與印度大規模洪流玄武岩的噴發時間與大滅絕事件之間的極度吻合,甚至陸陸續續被挖掘到的恐龍化石,都在對生物滅絕事件不停地討論,真的是隕石殺死了所有的恐龍嗎?火山爆發會不會是兇手呢?還有很多學者甚至宣稱根本沒有所謂的大滅絕事件,整個故事都是肇因於地質資料的不完整所造成的假象!因此在喧喧嚷嚷之中,這個仍未被發現到的復仇女神以及第十顆行星,也就漸漸被世人淡忘了,至於兩千六百萬年的週期是否真的存在,大家也不再那麼在乎,因為不論如何下一次滅絕事件也應該在一千多萬年之後才會發生。或許正因為人類的生命是如此地短暫,所以我們才能如此高枕無憂吧!

參考資料:

David M. Raup. 1999. The Nemesis Affair : A Story of the Death of Dinosaurs and the Ways of Science. W.W. Nort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