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用了幾年同一家的課本,今年又再把每一家課本仔細翻閱了一次,做個比較。因為我的上課方式會有很大比重是在「使用課本」,所以我一定要挑比較符合自己的思維邏輯才行。以下我主要是以「科學探究的精神」為方向,根據自己喜好所做的課本比較分析,不見得是每一位老師都適用,大家可以參考。
所謂「科學探究的精神」,就是那種從觀察到假設再到驗證的敘述方式。我不喜歡那種先講科學理論,再說有什麼證據支持的寫作方式。以高中地科的課程來說,大致上有幾個單元是觀察重點:
1.太陽系的形成
- 三民:我覺得三民的課本先從1-1-1太陽系的結構(組成、分布和運行軌道)講起,銜接到1-1-2地球與太陽系的形成是最好的編排,如果1-1-2結束後加個系外行星的觀察發現當補充資料就完美了。
- 泰宇:泰宇的太陽系結構放在後面(2-1.1),但太陽系的起源在前面(1-1.1)。雖然1-1.1有先講太陽系的結構才講星雲學說,試圖以科學探究的歷程來鋪陳。但1-1.1太陽系的結構主要是講柯伊伯帶和歐特雲等小天體的分布與運行,而接下來星雲學說的課文其實是講恆星和主要行星的形成,內容其實接不起來,有點可惜。
- 全華、龍騰與翰林:這三個版本的課本不僅把太陽系結構放在後面,太陽系的起源在前面,而且完全是以介紹科學理論的方式在撰寫,完全沒有融入科學探究的精神。
2.大霹靂理論
- 泰宇:所有的課本中只有泰宇是完全從紅移的觀察結果,講到哈伯的工作,再到大霹靂的假說,最後才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這樣的敘述方式真正符合科學的探究與發展歷程,是我最喜歡的寫法。
- 全華:全華雖然有把紅移(和藍移)的觀察結果呈現出來,但可惜全華的寫法還是以大霹靂理論出發,把宇宙膨脹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當作證據支持來敘述。
- 三民和翰林:文字敘述大致符合科發展與探究的歷程,翰林是提供星系距離(移動速度)與紅移量變化關係的示意圖,三民則完全沒有提供紅移的觀測結果,三民的圖太少。
- 龍騰:龍騰沒有提供紅移的觀測結果,只有提供星系距離(移動速度)與紅移量變化關係的示意圖。且龍騰是以大霹靂理論出發,把宇宙膨脹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當作證據支持來敘述。
3.地球內部的結構
- 泰宇:地震波速受介質特性影響的科學性質有明確提到,利用地震波速隨深度的變化,可以讓學生輕易劃分出地球內部的結構。
- 龍騰:地震波速受介質特性影響的科學性質有明確提到,但龍騰花了一些篇幅強調地震波的反射,我覺得沒有必要講那麼多。(龍騰軟流圈附近的地震波速圖特別難看。)
- 全華、三民與翰林:這三個版本的課本不僅沒有明確提到地震波速受介質特性影響的科學性質,而且都提到地震波的反射,我覺得沒有必要講那麼多。(全華地球內部地震波速圖加了溫度和壓力的分布,資訊太多,且導致和軟流圈附近地震波速圖的座標軸方向不一致,很難看。)
4.臺灣的板塊構造活動
- 三民和泰宇:這兩本課本都有提供臺灣周圍的海底地形和地震震源分布圖,然後才提供臺灣的地體構造圖,符合科學探究的歷程。三民還額外提供了GPS的觀測結果可以當作驗證,是不錯的上課素材。
- 龍騰和翰林:龍騰和翰林一樣有提供臺灣周圍的海底地形和地震震源分布圖,但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海底地形圖,龍騰的課本太小張,翰林的課本則是放在下一個小節,不好用。
- 全華:全華在臺灣周圍的海底地形圖上直接加了板塊構造的推論,這樣上課時不好用。
5.氣候變遷
- 三民:三民的課本應該是把「多重時間尺度」全是得最清楚的版本,不僅氣候變遷有提到多重時間尺度,影響氣候變遷的因子也明確指出其時間尺度。此外,三民先把地表能量收支放在最前面,用來說明影響氣候的基本概念,是我習慣的講課方式。
- 泰宇:泰宇沒有先把地表能量收支放在最前面(放在後面),所以我得自己先講。但泰宇接下來提到的影響氣候因子有約略區別不同時間尺度還不錯,最後是不同時間尺的氣候變遷紀錄可以用來比對可能的影響因子,是我習慣的上課方式。
- 全華和龍騰:沒有呈現地表能量收支的概念,且直接解釋每一個氣候變遷的成因,缺少科學探究的敘述方式。
- 翰林:沒有呈現地表能量收支的概念,而且把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遷現象與成因交錯呈現,很難教。
綜合以上的比較,我今年應該還是會選泰宇的課本來使用。三民有幾個單元雖然贏過泰宇,但有幾個單元表現實在太差,我就沒有想要用的意願。龍騰、全華與翰林則是沒有明顯的優點會吸引我,不會考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