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宇宙的形成與演變

3. >   1-4.2 宇宙膨脹

這樣的觀察結果引起了哈伯的注意,同時他與其他天文學家還發現遙遠星系的距離越遠時,紅移量有越大的趨勢,代表越遙遠的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越快。哈伯認為,如果所有遙遠星系的紅移量和距離成正比,而且比例固定。那就代表宇宙正在膨脹,導致宇宙中的星系彼此之間規律地相互遠離。

膨脹的現象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想像,如果一個物體正在膨脹,以物體中有A、B、C等3個小點排成一列(圖1-30),其中A、B兩點之間和B、C兩點之間都是相距1公尺,A、C兩點之間相距2公尺為例。此物體在經過1秒鐘的均勻膨脹之後,A、B兩點之間和B、C兩點之間的距離變成2公尺。則A、B之間的距離在1秒鐘之內增加了1公尺,膨脹速度就是每秒鐘1公尺,和B、C兩點之間的速度相同。

圖1-30 空間膨脹的簡易模型。
但是在相同的時間裡,A、C之間的距離則會在從2公分變為4公尺,膨脹速度是每秒鐘2公尺,是A、B之間的2倍(表一)。由此可知,如果星系和星系之間互相遠離是因為宇宙膨脹的緣故,那星系遠離的速度必然會和距離成正比,越遙遠的星系遠離速度越大。如果星系的遠離速度和距離無關,那就不符合宇宙均勻膨脹的特性。

距離 膨脹速率

A、B之間

1m 1m/s
B、C之間 1m

1m/s

A、C之間 2m

2m/s

表1-1 空間膨脹時,空間中點與點之間的距離與膨脹速率關係。

為了證實這個假設,哈伯仔細觀測46個距離地球遙遠的星系,包括測量星系的紅移量,以及星系與地球間的距離(圖1-31)。結果顯示星系紅移量(遠離的速度)與距離成正比,這個關係被稱為哈伯定律(式1-1),其中的比例大小就被定義為哈伯常數。當時估計哈伯常數的大小約為465到513公里/秒/百萬秒差距(百萬秒差距約為326萬光年)。

圖1-31 哈伯觀測的遙遠星系遠離速度與距離關係。圖中24個黑色圓點代表個別星系的觀測數據,黑色實線則是根據這些數據所計算出的回歸線,估計哈伯常數約為465km/s/106parsec。圖中紅色+號代表22個無法個別計算出距離的星系,加上圖中白色圓圈代表將數個星系以星系團當作觀測數據,虛線則是根據這9個數據所計算出的回歸線,估計哈伯常數約為513km/s/106parsec。(Hubble,1929)

V=Hd
式1-1,哈伯定律。式中V代表天體間相對運動速度;d代表天體間的距離;H為常數,代表天體間相對運動速度與距離之間的比例,又被稱為哈伯常數。

在哈伯之後,更多遙遠星系距離的測量方法被發展出來,更多遙遠星系的觀測數據也跟著出爐(圖1-32),雖然更精確地修正了哈伯常數的數值,但哈伯定律依然成立,也支持著宇宙可能正在膨脹的假設。

圖1-32 各個星系與我們之間的紅移量。我們位在上圖中央,圖中的顏色代表各個星系的紅移量,顏色與紅移量的對照在左下角。上圖的半徑約4憶秒差距,大約是13億光年。圖中左側沒有資料的區域,是被銀河系中心方向的物質所阻擋,不易觀測。(資料來源:2MASS

回第一章目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