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版地科(108課綱)使用心得與問題

P14~P15

A1A2「帶狀鐵礦床」課本這裡想要表達的應該只是「帶狀鐵礦」的產生,並不需要「礦床」的概念,建議是將課文中的「帶狀鐵礦床」都以「帶狀鐵礦」來取代,不會改變原本想表達的內容。
不建議使用「礦床」的理由有二,一是「礦床」的定義包含「具經濟開採價值」,所以帶狀鐵礦的形成是否符合礦床的定義,因地而異。第二個理由是「礦」比較不用解釋,但「礦床」會是一個新名詞需要解釋,而本處課文並不需要解釋「礦床」。

A3「隨著時間的長久累積」課本這裡想表達的應該是「隨著時間經過,帶狀鐵礦長久累積」的意思,但字面上的意思卻會變成「時間」在長久累積,語意邏輯因此變得不通順,建議修改。

A4「氧氣在紫外線的光『分解』作用下,會與氧分子『結合』而產生臭氧」在「分解」作用下會「結合」的文字邏輯很奇怪,應該是在前一句「分解作用」之後沒有寫出「分解作用」所產生的「氧原子」,導致文意出現斷層。

A5「大約6億年前,大氣層中的臭氧含量逐漸增加」依照文字推理,20億年前氧氣在大氣中開始累積,形成臭氧的條件就已經齊備,但此處卻強調要到6億年前臭氧含量才逐漸增加。顯然在20億到6億年之間仍有其他因素影響臭氧形成,或缺少臭氧存在的證據。加上「6億年」這個時間點在這裡並沒有明顯存在的必要性,建議可以將這個數字拿掉。

A6「從現今所發現最早的陸地生物化石證據,可推論臭氧層約在4 億年前時成形」這個證據應該可以推論此時的臭氧濃度已經具備一定的保護能力,但並非「臭氧層的成形」。且生物演化不必然與環境演化「同步」,時間點很有可能「落後」環境演化很多。
建議將「4億年」這個時間點放在陸地生物化石證據,進而推論此時的臭氧濃度已經具備一定的保護能力較為合理。

A7此處建議改句號。

A8「激發一些好氧生物的出現」前文並未提到「厭氧生物」但此處卻突然提到「好氧生物」很突兀。且以氧氣的出現「激發」好氧生物的出現也不一定正確,照理缺氧時期也會出現好氧生物的突變出現,只是這些生物無法存活而已。
建議要講好氧生物前應該先鋪陳厭氧生物。
氧氣出現應該是「提供了好氧生物得以演化並發展的環境」較為合適。

A9在(b)有寫「帶有黏液的菌體黏附水中沉積物後」,但「帶有黏液的菌體黏附水中沉積物」這個現象發生在(a),而(a)處卻沒有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