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版地科(108課綱)使用心得與問題

P.11、P.12

A1這一句只有一開始用「原始地球」,其他都是用「地球」。請問此處加「原始」的意義是什麼?

A2「原始行星團塊」在P8有提到過「團塊」,但沒有提到過「行星團塊」是什麼意思。而且不清楚這裡加「原始」的差別是什麼?

A3
「在逐漸冷卻的過程中,地球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分層」這一句讀起來似乎有「冷卻」也是造成地球內部分層的原因?

「地球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分層」地球內部的分層要如何「只」用重力來解釋?
理論上物質不論密度大小應該都會受到重力影響,往質量中心方向移動,物質並不會因為密度較小所受重力較小就往外側移動。
通常密度大小所造成的分層現象應該是和「浮力」有關?

A4段落之間的銜接很突兀。上一段完全沒有提到地球大氣,下一段突然就出現「地球大氣的形成大略經歷四個階段」。

A5
地球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應該是氫、氦,次要成分才是甲烷、氨。但課文卻先解釋甲烷、氨離開地球的原因,後來才解釋溫度與氣體分子動能的影響,說明氫、氦離開地球的原因。建議應該倒反兩者說明的順序。

且地球原始大氣的散逸原因,應該與P.11第一段太陽形成之後的增溫與太陽風有關,但此處卻只寫到「地表高溫」的影響?

A6文字前半段「小天體撞擊時期,地表溫度極高,處於岩漿球狀態,」應該是要說明氣體獲得動能而散逸,但後半段卻接「原始太陽星雲的氣體被分解而無法保留。」前半段原因和後半段結果並不相符。

A7課文「這個時期的地表尚未冷卻,地球隨處都有旺盛的火山活動,」並未提及「地殼是否已經形成」(備課手冊則有說明此時地殼已經形成)。若是未提地殼是否形成,則「火山」一詞會變得有點奇怪,或者將「火山活動」改為「岩漿活動」?

A8其實第二階段的釋氣作用在第一階段已經存在,且第二階段的開頭是「這個時期的地表尚未冷卻」,是否意味第一階段的地球溫度更高,釋氣作用應該也更顯著。所以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差別應該是以大氣組成的改變為界,而不是以火山釋氣作用為界。

A9、A10建議將A10的「硫化物與氮化物」改成和A9的「二氧化硫及少量的氮氣」一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