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利用地震波速在地球內部不同深度有突然變化的現象,而提出地球為層狀構造的理論,可以追朔到1940-1942年,由Bullen所提出的地球構造模型(下圖)。他根據P波與S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將地球內部分成A到G共七層(Model A),這個分層方式大部分被沿用到了今天,不過當時進一步要將這個速度構造配合已知的地球質量與轉動慣量,企圖求得地球內部密度分佈的時候,卻出現不只一種可能的結果,而無法利用現有資料確定究竟是哪一個密度模型才是對的。
到了1981年時,Dziewonski和Anderson利用1960年時智利大地震所造成地球自由震盪(free oscillation)的資料,配合更多的地震資料,發表了PREM(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的地球模型(下圖 http://garnero.asu.edu/research/gallery/),這個結果雖然陸陸續續還有被修訂,卻是目前最被大家所接受的地球一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