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方鈉石在可見光下是整塊不透明的紫色,但是在長、短波紫外燈的照射下卻是整塊通透的粉橘色螢光。這件標本還有結晶形狀很明顯的金雲母共生,很漂亮。
地球構造
鈉柱石
這件標本有大顆粒的鈉柱石結晶會在長波紫外線照射下呈現明亮的橘黃色螢光,在短波紫外線下呈現但粉紅色的螢光。共生的方解石會在短波紫外線照射下呈現深粉紅色的螢光,是我少數會在短波紫外線照射下有螢光反應的的方解石,但是和我另外一塊在短波紫外線下會有粉紅色螢光的方解石顏色又不相同。標本中同時還有草綠色的鈉角閃石共生,不過沒有螢光反應。
鋯石
鋯石本身是暗紅色不透明的礦物,但是在短波紫外線的照射下,會有金黃色的螢光,超級亮也超級漂亮。這件標本表面還有一些白色不透明的礦物,在短波紫外線照射下會有藍紫色的螢光,但是不容易拍照。
螢石、方解石共生
這顆螢石和方解石共生的標本,除了螢石的顏色和結晶形狀都很漂亮之外,螢石的藍色螢光和方解石的紅色螢光也很漂亮(如圖,長波紫外線)。
白鉛礦
白鉛礦是含鉛的碳酸鹽礦物,通常是方鉛礦氧化後,在碳酸鹽溶液中結晶而成,常常會有黃白色的螢光(如圖,長波紫外線照射),螢光可能是來自鉛離子。
怎樣用地震記錄看出核彈爆炸?
核彈爆炸和真的地震,如何從地震資料上來判斷呢?讓我簡單來說明。
誰讓火山生氣了?!
滾燙的岩漿、壯觀的場面,火山爆發真是令人敬畏又好奇的現象。到底為什麼會有火山爆發呢?背後的兇手是誰?有請地球偵探來解謎囉!
慢地震
每當地震發生的時候,不管是那種天搖地動地搖晃,還是那種若有似無地震動,總是會在幾秒鐘到幾十秒鐘之內結束。但是有一種地震,震動的幅度小到只有靈敏的儀器可以測量得到,卻會持續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星期的時間,這就是所謂的慢地震。
在球面科學展示系統上設計一個板塊運動的學習活動
最近「終於」開始動手研究美國氣象總署開發的球面科學展示系統(Science on Sphere,簡稱SOS),想要讓學生在球型的地球影像上學習和探索,不用再在平面的地圖上想像,或是根本忘了地球是圓球型狀的這件事。基本測試完成之後,就是開始構思要設計的「故事」主題。不過既然講到球型的地球,當然還是講「板塊運動」才最有意思的吧!接下來,我打算把整個設計的過程做成記錄,希望也可以提供給其他有興趣的老師,未來說不定也可以設計出更多有趣的故事,在這個球型的地球上呈現出來。
從隕石研究看地球與太陽系的起源及演化 李德春教授主講
在高中地球科學課程中,對於地球內部的組成物質,特別是地核的成分,多會提及隕石的相關研究。但是由於敘述的內容太過簡化,導致學生很難從課本的敘述來理解,在19世紀到20世紀期間,對於地核組成物質的科學推論過程。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從事隕石研究工作多年的李德春教授,為我們簡單回顧這段科學發展的過程,隕石研究在這期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近年來對地球核心組成物質分析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