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認識宇宙中的天體 I 恆星、星團、星雲


2. >   1-2.1 恆星

如果我們用肉眼看星空,那星空中最亮最容易被看見的一閃一閃小星星,通常就是恆星。恆星是由氫、氦等氣體所組成,且內部持續進行核融合反應的天體。因此恆星會不停產生巨大的能量,並以電磁波的形式(包含可見光)往各個方向輻射,讓我們可以在夜空中看見它們。

我們的太陽也是一顆恆星(圖1-7),相較於其他恆星,太陽大致上屬於中等身材,質量約1030公斤(是30萬顆地球的質量),直徑超過100萬公里(是地球的100倍)。受到太陽萬有引力影響的天體(包括行星、小行星、彗星),大致分布在直徑4光年的範圍裡面,我們把這個範圍當作太陽系的大小。

圖1-7 太陽的結構(修改自維基百科)。

與太陽最近的恆星是南門二(半人馬座α),距離大約4光年。目前在距離太陽20光年的範圍內,已經發現100多顆以上的恆星。有些恆星是兩顆或三顆一組,互相繞行彼此共同的質量中心,和我們單獨一顆的太陽並不一樣。很多恆星周圍同樣存在類似太陽系一樣的行星系統,目前我們已經發現將近4000個太陽系外的行星系統,總共5000顆以上的系外行星,而且還在持續發現新的行星系統與系外行星。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探索系外行星的網站:https://exoplanets.nasa.gov/
系外行星的立體展示與探索:https://exoplanets.nasa.gov/eyes-on-exoplanets/

質量不同的恆星,除了會有大小顆的差別之外,也會影響到恆星內部的核融合反應和溫度,導致我們看見恆星的亮度和顏色也會不一樣(這在後面章節會有說明)。除此之外,由於只有恆星核心部分可以達到核融合的條件(例如太陽的日核,圖1-7),所以只要核心部分的核融合反應物用完(例如太陽的氫),核融合反應就會停止,恆星就會演化成另一個種類的恆星或是其他天體。

例如天蠍座心臟位置的心宿二(Antares),就是一顆紅色的巨大恆星(稱為紅超巨星),和太陽屬於不同種類的恆星。其他像是白矮星、中子星、超新星、或黑洞等,則是不同質量恆星在核融合停止之後所形成的另一種天體。這些天體各自具有很不一樣的特徵,是許多天文學家特別關注的觀測對象。就以最令人好奇的黑洞來說,最近幾年陸續拍攝到的黑洞影像(圖1-8),讓我們所有人都大開眼界。

圖1-8 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影像(資料來源:ESO/José Francisco Salgado, EHT Collaboration)。

回第一章目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