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熱帶輻合區(ITCZ)變化與瑪雅文化的崩解

間熱帶輻合區位於赤道附近,由於日照強烈造成劇烈的對流所形成。隨著季節變化,太陽直射位置的改變,間熱帶輻合區的位置也會跟著移動(如下圖)。有部分學者認為,間熱帶輻合區的移動導致了瑪雅境內的乾旱,進而造成瑪雅文化的崩潰。


間熱帶輻合區七月(紅色)及一月(藍色)的分佈位置(點選圖片可以放大,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tropical_Convergence_Zone)。

由於陸地比熱較小,溫度隨著日照情形的變化較為顯著,因此間熱帶輻合區在陸地的分佈位置變化較大。相對而言,間熱帶輻合區在海面上的位置則主要受到水溫分佈的影響。因為間熱帶輻合區為空氣聚合上升的地帶,因此對流旺盛,並會伴隨著大量的降雨。相對而言,間熱帶輻合區的外圍則會形成沈降氣流,氣候乾燥。

根據猶加敦半島地區的沈積物記錄顯示,瑪雅帝國的崩潰正好是在一個為期二百年的乾旱之後(如下圖),因此研究學者大都認為是這場乾旱導致了瑪雅帝國走向衰亡。而間熱帶輻合區的移動,則可能是造成這場大乾旱的原因之一。


氣候記錄與瑪雅帝國的崩潰。橫座標為時間(西元),圖下為硫含量變化,圖中為氧十八同位素差值變化,圖上則標示瑪雅帝國衰亡的時間範圍(Maya collapse)。圖下及圖中橘黃色的區域表示乾燥,藍綠色的區域則表示濕潤。(資料來源:Hodell et al. 1995)

參考資料:
Wiki : Maya civilization(http://en.wikipedia.org/wiki/Maya_civilization

NOAA : Drought and the Ancient Maya Civilization(http://www.ncdc.noaa.gov/paleo/abrupt/data8.html

Hodell et al. (1995), sediment geochemistry data from Lake Chichancanab, Mexico(http://www.ncdc.noaa.gov/paleo/drought/drght_mayan.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