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形成

場景四 類地行星誕生(太陽系1000萬~1億年)
雪線之內,由岩石與金屬成分所構成微行星,不論在數量、體積或質量上,都無法與雪線之外由冰粒與氣體所組成的巨大行星相比。因此類地行星要從微行星的彼此聚集而增長,遠比類木行星落後了數百萬年。而且類地行星形成當時的質量,大約也只有今天的一半左右,另外一半質量則會在數千萬年的時間中,繼續吸收周圍其他的微行星而持續增加。

除了藉由目前已經採樣到太陽系天體的定年結果,可以推估太陽系形成過程與時間之外。根據觀測,銀河系中許多年齡介於100萬到300萬年的恆星,其周圍都還可以發現富含星際雲氣的圓盤;而年齡超過1000萬年的恆星,就不再具有這些富含氣體的圓盤。因此推論太陽系行星從原行星盤中的誕生,大致上也是在這100萬到1000萬年之間所發生的。

後記 疑問重重
關於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如果僅是以課本敘述的內容一般簡單帶過,似乎不會有太多的問題。但是只要深入一點點,就會出現一大堆難以回答的問題。要不是複雜難懂的物理公式,就是無法理解的理論假設。但也正因為不懂的東西太多,所以每次接觸,都一定能夠學到新東西,就是學習地球科學最有趣的地方吧!

參考資料:
林潮,(2008),行星創世紀,科學人雜誌中文版,第76期,第28~37頁。
Mark A. Garlick, (2002), The Story of the Solar Syst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bular_hypothesis

One thought on “太陽系的形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