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可能懷疑在古生物學與生命的意義之間有任何的關聯性,但是很快你會發覺到在宇宙之間,沒有任何一個主題彼此之間不相關聯於恐龍這個立主題的—-至少在你的小恐龍迷心目中。當然,除非你剛好對那個主題知道一些內容。
讓我們面對它。我們都想在孩子面前表面現得體。我們是大人,已經成長大了的人,知道很多事情,萬事通,答案就像是隨時在我們的舌尖,呼之欲出而我通常很順意的炫耀成功這些資訊—-那些事實是,直到孩子們開始問到有關恐龍的問題之前。然後突然的,陷入史前的痛苦深淵。
你三歲的孩子知道比你曾經聽過更多的恐龍名字—-而且她還知道怎麼樣正確拼出來每個字母!像是三疊紀與侏羅紀的字眼出自你四歲的孩子的口中。你五歲的孩子想要知道中生代時候大陸漂移的情景—-而且他還真是正經八百的!你六歲的還子不想再聽恐龍從早期爬行動物演化來的事–她早就清楚了。她想知道的是倒底那一種爬行動物,什麼名字。
無疑的在你孩子們要走過恐龍的世界之前,你將要伴隨著古生物學拾取一些骨頭,像恐龍倒底是溫血動物嗎?將使你血液變冷。像是大陸漂移的問題,將會使你的世界感覺到要四分五裂。化石的問題,讓你感到像是死骨骼,關於絕滅的問題讓你想像是自我的命運寫照。但是千萬別絕望。滅絕可不是能存活的方式,而是去尋找答案罷。絕不騙你。繼續讀下去。
01、爹爹,你怎麼會知道的?
當你正當你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可能是正當解釋你從來沒有聽說過最聰慧的有關於恐龍習性的說法,可能是在古生物史中最聰明的恐龍一些推測──你那無法無天窮追不捨的孩子將會突然問道:你怎麼會知道的?
你或許自信滿滿,認為這個問題絕威脅不了你或者攻擊不了你,但是若是如此,千萬別讓孩子察覺出來。僅僅利用它做為藉口推向一個簡單的解釋—-千萬記住要簡單的—-闡明古生物學家如何能夠知道所有比第一個人種出現之前六千二百萬年就滅絕掉的生物之種種。
談到認識事實真象,古生物學家還真是不絕對的確定許多事件。如同北美極有名的古生物學家 Chris Mcgowan博士所指出的:你無法從恐龍的骨頭上講的比現生動物的骨頭上更多的事情。比方說,假使你找到了象的一塊骨頭,而你未看過或未聽過大象這種動物,你能夠推測出牠擁有一公尺半長的象牙嗎?你絕不可能的。事實上,你也很難想像出它倒底有多重,它有多聰明,它喜歡喫什麼的食物,以及它如何照顧孩子們。
你當然可以猜測。那正是古生物學家大部份時候所幹的事。確實,他們做出訓練有素的推測,但不論如何,他們是猜測。他們然後做出一大堆的猜測、估算、以及假設,然後就像是玩拼片一樣,試圖湊在一起。他們採集大量令人信服的資訊,從這種方式逐步得來的結論實在令人驚嘆。
我不得不憑想像 Sherlock Holmes這位古生物學家,他拾起一塊化石骨頭那絕不會比喫剩下的蘋果心子還大,而宣稱:〝我可以從這塊距骨關結到脛骨的角度知道,這可能是屬於一種二足肉食類,它可能奔跑速度達到每小時二十四點四公里。從這塊骨頭頂端超負荷的證據,我能說這個特別的食肉類動物利用後肢踢它獵物的腹部,它也無疑的具有一個二十公分的蹄子,用來撕裂它獵物的內臟,真是了不起的傢伙,了不起啊!〞
所有的愚蠢靠邊站,古生物學家真是不可思議,他們從千萬年埋在地裡的化石中推論出那些資訊。這些所有的線索彙集,稱之為化石紀錄。而正是這個化石紀錄引領我們進入化石的神祕世界。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家擁有全世界最精緻收藏的博物館裡任職公眾關係部門有好多年了。有一天她接到服務台打來的電話,說一位先生帶了三個小孩正向職員大聲咆嘯。我的朋友說:〝先生似乎有麻煩了。我能協助你處理解決嗎?〞〝當然有麻煩了,你們應該為假的廣告宣傳而被起訴〞〝什麼?先生〞〝而且還讓我們的孩子失望極了。使他們哭泣。他們真是歇斯底里〞〝那我能怎樣幫助呢?〞〝小姐你無能為力。我們開車好幾百公里到這裡來。就是為了要來看恐龍的!〞〝哦,那我可以親自帶你們講解這裡的恐龍陳列呢!〞〝我們早就看了你們那些什麼鬼恐龍了,那就是問題所在!〞〝問題所在?〞〝當然是!總該有些人事先告訴我們它們早就滅絕死掉了!〞>
02、我死了以後,會變成化石嗎?
當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可得仔細的衡量一下,你的孩子心裡倒底想成為化石還是不願意,再決定你的口氣。不論那一項,你都很安全,因為不是所有的骨頭都能成為化石。不論如何,假如你認為這個問題〝什麼是化石〞的答案是〝骨頭〞。那你可能得充點電以便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化石〞字眼來自於拉丁文的〝fossilis〞,直譯的意思為:挖掘出來。以前曾經把所有從地下挖出來的東西都稱為化石。當今天科學家用化石這個名詞的時候,他們是指那些以前植物、動物的遺體或遺跡。因此,化石可以包含了蛋、足印、皮膚印痕、排泄物以及骨頭。即使一些胃部內涵物成化石的也曾經偶爾被發現過。所有植物、動物以及活動的遺留痕跡被挖掘找到的總合成為某一時間或者地區的化石紀錄。
在成為化石之前,有一些事情必需會發生。植物或者動物──甚至動物的足印、排泄物與蛋等──必須在其被分解或者毀壞之前要被沉積物埋藏好。一具完整的骨架要能被發覺,僅僅是在整個體驅被食腐肉動物侵入分解之前,就要被沉積物埋藏好。這種快速的埋藏最可能的是在水中完成,在河裡、湖泊、以及海洋中,沙與泥不斷的沉澱到底部而能將所有躺在其上的任何物體埋藏,就是因為如此,海洋的植物與動物化石紀錄就遠比陸上的要完整的多。然而,有時候,恐龍的身驅最終也在水下堆積。
並非所有的恐龍是在水中被沉積物所覆蓋而形成的;有一些骨骼是埋藏在砂丘裡。它們很可能是被驟來的風暴或者其它自然現象而快速埋藏,經過長時間後,骨骼──或者任何東西都石化了──都覆蓋成層的沉積物。很短時間,骨骼中有機物質,大部份是Collagen逐漸分解。當它們分解時,留下很小的洞和間隙在骨骼構造之間──構造本身是無機物的,它本身不會那麼快被毀損。同時間,含有礦物質的天水從地球內部沉澱。礦物──成化石的通常是二氧化矽、碳酸鈣、或者硫化鐵──被水所攜帶,潛入骨骼中的細縫裡。當經過了數百年,所有原來物質被新的礦物所完全取代了,我們稱骨骼成為化石了。
有些時候,所有的物體──不僅僅是有機物質部份──經由浸在水中的作用,被礦物所完全取代,這時我們稱為矽化。或者矽化又有些時候,所有的物體被熔掉,留下自然的內模子,經過長時間,內模被填充了礦物,形成了所謂自然的鑄型。化石矽化物與鑄型深埋在地球內部,但是經過地球外殼的改變與侵蝕作用能夠再次將化石暴露到地表。只有到這時候,古生物學家與業餘收藏者才能發覺到。
因為化石作用必需在植物或者動物遭受到分解或者毀損之前要開始發生,因此,硬的物質像骨骼以及牙齒就比軟的組織有更大的機會成為化石。最近,似乎是石化的恐龍肌肉北被發現,這在科學界裡造成了很大的振奮。另外有一些化石,它並非是植物或者動物本身的個體,但是僅代表了生物存在的證據,被稱為痕跡化石,痕跡化石包含了像是潛居、足印,爬痕、咬痕等。
古生物學家將所有在化石紀錄中所找到的線索湊在一起,而形成某一特殊恐龍的景象和它的生活型式,不同的線索能夠在不同方面有所助益。例如說,將所有的化石骨骼拼湊在一起,古生物學家能夠很準確的重建恐龍的長相。在骨頭上面的痕跡能夠告訴某些肌肉怎麼樣聯接的。從這些蛛絲馬跡,他們能夠可以推測這個動物的形狀,它們如何站立,它門如何行動,以及它們如使用其肌肉。比方說,霸王龍 (Tyrannosaurus rex)肌肉附著的方式,告訴科學家們,它能夠強而有力的咬嚼獵物。
化石的牙齒能夠極準確的告知某一種恐龍的特殊食性。比方說,食肉類短劍般的牙齒,具有邊緣鋒利的鋸齒,極像是喫牛排的刀子。這無疑的告訴我們這種動物是食肉的。
化石的足印與行走痕跡告訴了許多恐龍的習性。在美國德州近Glen Rose 地方,巨大的印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些印痕是由一群蜥腳類經過長途跋涉所留下來的。在這些印痕找到之前,科學家根本無從知道恐龍是成群結隊的移動;曾經推想到恐龍不可能具備有這樣高度的社會行為。在Glen Rose 的印痕中也明顯的顯示了成年的蜥腳類是在外側行走,而保有幼年的恐龍在內側中間。根據許多古生物學家的說法,這指示了蜥腳類是明顯的照顧,或者至少保護了它們的幼年個體。
由迷惑龍 (Apatosaurus)的足印發覺在確鑿的河川地層上,告訴我們這種蜥腳類知道怎麼樣去游泳。因為印痕上僅顯示了兩個前肢,因此,除非迷惑龍是用前肢平衡或者能夠運行其它高難度的平衡技術,它應該是利用前肢引導而在水中浮行前進。在這些印痕的某一個段落,它的後肢曾以怪異的角度輕輕踏到底層。顯然的,它利用它的腳在行進間改變其方向。
古生物學家能夠經過化石與足跡告訴很多資訊。比方說,腳踝骨接合的方式,能夠提供恐龍是如何攻擊其獵物或者它奔跑的能力。腿骨的長度與寬度能夠提供另一個恐龍奔跑速度的線索。成為化石的排泄物提供給古生物學家有關於恐龍的食物非常珍貴的資訊,同時能說明它食物的品質如何。
順便說一下,化石的排泄物稱為糞石(Corprolite)它是很值得認識的一個字眼。假如你的孩子逐漸對古生物的領域很熟悉,你將會聽到這個字眼。事實上,當孩子要是排出什麼到腳上,開始大喊──不是便,便──而是〝哦,糞石Coprolite!〞,你要注意了,大概該準備存錢來供他讀博士學位了!
<當恐龍的骨架被完整發掘時,通長它們呈現極為怪異死的樣子。它們的身驅以及尾巴平擺就如同你所想像的樣子。但是它的頸部被拉扯到後方,因此頭臚擺在背部的位置。一般認為這種向後捲曲的樣子是由於很痛苦死亡爭扎,造成頸部收縮所致。骨架以死亡姿態呈現,在中國,古代壁畫中的噴火恐龍(dragons)曾有同樣的模樣>
<自從這個四歲孩子收到一個拼裝玩具指引告訴他如何利用雞的骨頭來重新組裝骨架以後,在每次晚餐後清理的工作上,他開始帶給母親非常嚴重的困擾。現在,每次在晚餐有雞肉食物時,他都要求母親在餐後將骨頭煮乾淨,清除殘肉,然後根據指引準備好以備重組骨頭。假若那樣還不夠造成她發瘋的話,孩子還不時在清理過程中出點新花樣。當他準備好幾付足夠完整的骨架以後,它邀請了一些朋友來家裡,準備玩遊戲。在朋友來之前,他極小心的先將骨頭埋好。然後朋友來時,他帶領這群學前的小古生物學家到砂堆中去挖掘骨頭,一旦找到所有骨頭之後,他們回到廚房,開始重組恐龍。你可以想像得到,他的母親真正是喜歡極了…>
<古生物學家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恐龍知道得很少,比較豐富的知識來自較早期與較晚期的恐龍族群。這是因為所有侏羅紀早期的岩層多為海相的地層。然而最近似乎是侏羅紀早期的恐龍在印度發現了,因此,我們可能在不久之後會開始瞭解到那個時期的恐龍情景>
03、媽咪,是三疊紀還是侏羅紀在先?
假如你想解答孩子們關於恐龍的一些問題,沒有其它的好方法,你必需要去學一些關於三疊紀、侏羅紀與白堊紀的事情。如果你以為孩子還需要好幾年後才會問到有關地質年代的事,你最好重新再想一想。有一天,一個六歲的孩子問到我有關於三疊紀與侏羅紀的問題。她事實上早已經知道答案了,她僅僅想來考考我罷了。
因此,這裡是你必需知道一些關於地球歷史的事,以及它和恐龍之間的關聯。我將儘可能的使問題簡單明瞭,不帶來痛苦。最早是三疊紀,它開始於大約二億二千五百萬年前(225ma),持續大約三千五百萬年。第二個是侏羅紀,開使於大約一億九千萬年前(190ma)。而白堊紀大約開始於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前(135ma)而結束在六千五百萬年前(65ma)。
形態各異的恐龍族群生活在這三個紀的各個年代裡。而在三疊紀最有名的可能要算是板龍(Plateosautus)。然而,最早期──而且也是活最久的──恐龍可能要算是腔骨龍(Coelurosaurus)。在三疊紀中,有一種腔骨龍稱為原細顎龍(Procompsognathus),它是細顎龍的曾曾祖父,它在你孩子的心目中很有名氣,因為它比一隻雞的體型還要小。
侏羅紀的恐龍有可愛的迷惑龍(Apatosaurus)腕龍(Brachiosaurus)、異特龍(Allosaurus)、劍龍(Stegosaurus)與雙棘龍(Diplodocus)。而霸王龍(Tyrannosurus rex)三角龍(Triceratops)與鴨嘴龍(Hadrosaurus)是在白堊紀時代最風光的。在白堊紀結束,當然也就是暴龍時代的終結了。
接下來的地質年代就是現在的這一段,稱為新生代,有時候被稱為哺乳動物時代。雖然新生代開始於大約六千五百萬年前,而人類的出現卻要到二百萬或者三百萬年前才開始。直立人(Homo erectus)大概開始登上舞臺在一百五十萬年前至三十萬年前。而智人(Homo sapiens),那就是我們自身,有〝智慧〞的人種還要比直立人更晚登上舞臺呢。
當你思索恐龍在地球舞臺上游走了一億六千萬年之久的事實,你瞭解到我們實際上真正是祇有短暫的浮光掠影而已呢!
<我最近聽到一個五歲的孩子要求母親為他的生日,能在臥室壁上畫一隻恐龍,母親同意了。孩子非常特別的要求母親僅要白堊紀的恐龍塗畫在壁,但是因為母親不甚了解白堊紀的意義,她假想小孩也不會知道,所以沒有告訴畫圖的技師。當圖畫好了,孩子看到以後,很不高興走開了。你可以想像到母親與技師的懊腦,壁畫並沒有受到喜愛,反而賞之以不滿的淚水。這個無辜的畫師,你知道,畫滿了那些有名的、可愛的像劍龍與迷惑龍,但是──因為那個極憤怒的小孩曾告訴她──這些就是侏羅紀的恐龍,在白堊紀來臨的時候它們早都死光了。他希望的是那些像霸王龍與三角龍(Triceratops)在他的臥房牆壁上,那些才是真正白堊紀的恐龍。他告訴他母親,任何笨蛋都會知道這些事情!>
04、岡德瓦納大陸在那裡?什麼是板塊構造運動?
你或許不知道,你甚至或許不關心,但絕對不要心存任何念頭,想像你學前的小古生物學家當然也不會知道。事實上她正要知道這些答案以及在恐龍存活年代裡那個世界的一大推問題,為了要回答她的問題,你真必需要知道一些有關於地球上陸塊的事情,以及在中生代時候,所發生驚天動地的一些變化。首先,假若孩子很簡單的問:恐龍倒底生活在那裡?你可以避開而很簡潔的的回答說〝倒處都可以生活〞。恐龍的骨架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裡發掘到,而祇有一個原因可以說明為什麼在南極洲拒絕了恐龍這麼炫麗又壯觀的生物:沒有任何一個古生物學家會那麼想不通的要去在那麼厚的冰層下去挖掘找尋恐龍化石(雖然,並不是責怪古生物學家為什麼心存這種意念,那完全是另一碼事了)。
然而,在中生代時候,大陸塊和現在陸地的分佈截然有所不同,而你的孩子幾乎可以肯定的會開始問一些討厭的問題,像是大陸漂移或者板塊構造之類的事。當這種幾乎不該發生的事面對你時,這裡你可以得到一些概念去告訴你那大腦袋瓜的孩子:簡單的說,板塊運動事實上就是一種概念,陳述大陸陸塊是相當輕的物體座落在地殼之上,稱之為構造的板塊。而這些板塊又是浮在地球融熔地心之上。
緊接著,在我們腳下的陸地完全不是穩定的真讓我們不能高興起來。它可能也不會讓你高興。但是我們一點都沒法去改變它。板塊構造活動現在被視為一種天才的產品,絕對的科學事實。要給它適當的功蹟,這個理論真正解釋為什麼──可能你已經從地圖上看出來──地球上的大陸塊看起來就像是巨大的拼片貼板,很有可能的緊緊的拼靠結合在一塊兒。
事實上,大陸塊曾經一度結合在一塊,然後,開始逐漸漂浮移動開來。這種現象就被稱為──你可猜想到──大陸漂移。為什麼大陸的漂移對恐龍的研究極其重要,是因為在中代的時候,大陸塊的形狀曾經發生了主要的改變──也就是在恐龍最繁盛的那個地質年代。在三疊紀開始的時候,所有的大陸塊靠隴在一起形成一塊大陸,稱之為盤古古陸(雖然,誰這樣稱呼命名的,我還真不知道)。因此,恐龍的不同種類在三疊紀的時候得以分佈在全球各處。
到侏羅紀的時候,盤古古陸開始分裂為二,分別稱為歐亞古陸與岡得瓦納古陸(這兩名詞倒是真實情況命名的)。岡得瓦納古陸包括了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與南極洲。而歐亞古陸則包含了今天的北美洲、歐洲與亞洲大陸。當大陸分離之後,恐龍的種類就無法從歐亞古陸到岡得瓦納古陸,或者返回移動。然而,它們能夠在各自擁有的大陸塊中分佈,比方,某些恐龍分佈在亞洲與北美洲;另一些則生活在南美洲與印度。
到了白堊紀,大陸板塊更進一步的分離,為廣大水域所分隔。到白堊紀末期,大陸的分佈和今天就很相近了,在分裂之後出現的恐龍族群就祇侷限於自身的大陸之中,它們僅僅在有陸橋聯繫的時候才能夠跨越過大陸陸塊。
大陸漂移的理論對古生物學家真是有用極了,而有一天對你也將極為的有用。當你的女兒問你:禽龍 (Iguanodon)的祖父怎樣從北美大陸到英國的?你或許不需要感到很羞愧的用一種說辭,說:〝我想它坐飛機吧!〞或者〝那傢火真能游泳呢不是嗎?〞,反而,你可以振振有辭的大聲說,並且很權威性的說:它們走過去的!
<在中生代開始的時候,月亮較為接近地球,而且在夜空中似乎比起現在要大到一倍半。而地球自轉的更為快速,因此一個晝夜大概只有二十二小時又四十五分鐘長>
<雖然大部份科學家相信,在白堊紀晚期之前,大陸和現今的分佈極為相近,而拉布拉它龍 (Laplatasaurus)的發掘分佈在南美洲、印度、馬達加斯加、與奈及利亞使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在南美洲與非洲之間,那時候必然有陸橋相連通>
<在白堊紀晚期,在北美洲大陸被一個淺海所分隔在中間,稱為Niobrara海,是根據在懷俄明與Nebraska州的Niobrara河而命名的,估計有一千六百公里的寬幅。在這個古海中生存的生物傾向於體型碩大無比。海中的蛇頸龍可成長達到十三公尺長,而某些牡蠣可以達到四十六公分大>
05、恐龍能不能在我們的後院活著?
恐怕不行罷!在中生代時候的後院情景和今天的後院可完全的不同──那並非僅僅因為恐龍沒有烤肉架、游泳池、或者盪鞦韆的設置,或者因為它不能走到戶外而免於空氣之污染,或者來自戰鬥機的巨大聲響。不是的,我們所講中生代的世界不同,是因為今天在全球的大部份植物與動物並不存在於那個時代。比方說,在三疊紀晚期,當第一隻恐龍登上了地球的舞臺,那時並不存在著草原,也就是今天地球看上去染綠大地的植物。
那些早期恐龍像板龍(Plateosaurus)與原細顎龍(Procompsognathus)是生存在一種滿佈羊齒與馬尾草但僅有稀疏植物的世界。那時有些針葉樹與杉類的植物。蘇鐵類值物──那些厚粗枝幹具有掌狀葉伸展頂端的──開始逐漸繁盛起來。唯一的哺乳動物游走四處的是醜陋小型的像鼠類的動物,但是早期原始型的鱷類、龜類與蛙類則生活安逸,具有翅狀薄翼的爬行動物飛翔於空中而魚龍類爬行動物(Ichthyosaurs)游行於水中。在三疊紀晚期可能佈滿沙漠地區,但沒人能確定。到侏羅紀中期之前,恐龍的情況就好轉了──同時對一些其它的動物也是。蘇鐵植物在潮濕地區繁盛分佈。早期的鱷類、蜥蜴與龜類仍然好端端的活著。小型哺乳類種類越來越多,有些體型可達到像家貓一樣。早期的鳥類開始首先進到空中領域,大型具羽毛獸皮的翼龍類翱翔於天際,蛇頸龍類 (Plesiosaurs)參與魚龍類(Ichthyosaurs)遨游於大海中。一些最可愛的恐龍家族生活在侏羅紀中,包括了迷惑龍(Apatosaurus)、雙棘龍(Diplodocus)、腕龍(Brachiosaurus)、劍龍(Stegosaurus)與異特龍(Allosaurus)。
更大的變化發生在白堊紀的時期。當時暴龍(Tyrannosaurus)、三角龍(Triceratops) 與鴨嘴龍類游走大地。有些恐龍生活在濕地,其它的則生活在較高的乾燥平原之上。有些恐龍則遷移尋找較好的生活環境,或者生蛋的場所。大陸塊的漂移造成了一些季節的改變,出現較寒冷的冬天,但是像今天的酷寒冬天則不太確定曾經存在。蛙類、鱷類、與蜥蜴類仍然充斥,同時出現了早期的蛇類,軟殼的龜類與火蜥蜴類 (Salamanders),這時出現了早期的負鼠類(Opossums),許多鳥類像鷗類與海禽類。大型翼龍滿佈天際。其中,貴叟寇翼龍(Quetzalcoatlus)是有生命以來最大型飛翔的動物──它展開雙翼可長達十二公尺,像一架小型的飛機一樣。
這時森林由橡樹與山胡桃之類構成;潮濕的地方由巨大的水杉、沼澤地的絲柏、與中國樅樹組成。在白堊紀時候,很多的美景增添了地球;最早的顯花植物發生出現了。然後,三角龍可能咀嚼玉蘭花──或者在嚴寒的白堊紀末期聞那芳香的野玫瑰味道。
<最早在加拿大發掘到恐龍是在1870年代早期,但真正最重要的發掘是由Joseph Tyrrell在1884年於江鹿河谷 Red Deer River Valley的大規模挖掘工作:發掘到了阿爾伯托龍的頭骨化石。>
06、為什麼所有的恐龍都要滅絕?
這問題有兩個特質:最常被問道的,也是最困難去回答的。但是最奇怪的是,我從來沒有遇到任何一位小孩──不論他多麼喜愛恐龍──是含著淚水來問這個問題的。畢竟,假若恐龍沒有滅絕掉,它們仍然會活著。不論孩子多麼喜愛在他想像空間要恐龍四處奔跑,他卻不真正想要恐龍在他們的後院出現。
有許多的理論被提出來說明為什麼恐龍在中生代末期完全的滅絕掉了。比方說,有一位科學家提出在白堊紀時候,小型哺乳類動物發展出一種習性去喫恐龍蛋。一旦所有的恐龍蛋被喫光,就不會再有恐龍了。對這個理論,有很多說不通的地方。國際馳名的古生物專家David Norman在他所著〝恐龍插畫百科全書〞中就指出了幾點反駁。首先,在自然界呈現的生物一般常理是,免於掠奪者消滅掉所有它主要食物來原;第二點,祇有可能一、二種的恐龍被劫掠的食蛋者消除掉,極不可能所有的恐龍族群被一掃而盡。最後,這個理論,並沒有同時解釋,為什麼其它許多的植物與動物也滅絕掉,包括鈣質的浮游生物、菊石、魚龍類、蛇頸龍類與翼龍類。Norman指出許多關於恐龍滅絕的理論也都同樣的在這些論點上無法解說。他說:事實上,將所有的理論陳布出來看,祇剩下兩類可能的有價值說法:慧星的解釋理論與氣候變遷理論。
關於一些宇宙影響的概念──包括隕石、慧星雨或者爆炸新星──影響到地球而獵殺了恐龍已經傳播了很長一段時間。一般而言,這個理論最合理的解釋是某些外太空的物質撞擊到地球上來。造成了巨大的大氣層的攪亂,因而連鎖的許多植物的死亡,最後造成動物的死亡。比方說,巨大的塵雲體能夠遮避太陽好幾個星期之久。沒有太陽之後,植物會很快的死亡,同樣需要靠食物為食的動物接著無法存活。
直到最近,都欠缺地質上與天文學上的證據來說明這種爆炸曾經能夠發生過。然而,當一位科學家Luis Alvarez在義大利取一些岩石樣品,而發現在晚白堊紀的沉積物裡有一層銥元素(Iridium) 之後,隕石理論突然變成一夜成名。銥原素在地球上僅僅在仍融熔的地心中富集。唯一可以解釋這種銥異常的就是源自外太空的來源。例如說,一顆巨大的隕石可能在白堊紀末期撞擊到地球而造成了可怖的爆炸現象。在地殼表面撞擊之後,隕石可能氧化而造成灰塵與氣層而包圍到地球上空。那麼包含銥的塵埃,將慢慢降落到地球表面,而留下了Alvarez所幸運找到的痕跡。
假如,這真是當時發生的場景,那麼銥的異常富集應該在世界其他地區也同時發現。就在Alvarez 宣佈了他的發現並且提出他的理論之後,一些科學家開始在世界其他各地尋找銥的富集。真的,他們持續找到了,但仍不能確定的是能否在全世界各處都找得到。也有可能的是,銥的富集並不全然由隕石所遺留的,而是在白堊紀末期旺盛的火山活動噴發而造成的。
另一個近日非常流行的宇宙解釋是說,地球每隔二千六百萬年被慧星雨所衝擊。推測這些慧星是在Oort星雲之外一些宇宙力量所搖撼震動,那裡有廣大的慧星分佈,其軌道離太陽系大約有一千五百萬公里之遙。
關於宇宙力或宇宙事件能夠在Oort星雲之外震動慧星的嚴謹特性有幾種講法。一種推測是存在迄今尚未發覺到的第十顆行星可能有一種很怪異的運行軌道,它每隔大約二千六百萬年期間穿過慧星的區域。另一種理論指出,我們的太陽系事實上是一個雙星的系統──換句話說,我們的太陽系擁有一顆伴星。這顆伴星可能具有相當扁平的軌道──那可以解釋為什麼迄今無人看到它的存在。─那麼大約每隔二千六百萬年,將極為靠近造成對Oort星雲的重力影響。
對於所有宇宙理論的一個困惑處在於,為什麼有些動植物死去,另一些卻能躲過一劫而不受影響,卻迄今無法提供合理的解釋。
在宇宙的學派裡,每個理論都也有贊成與反對的批評者,他們彼此爭的面紅耳赤,對氣候改變的學者而言,他們根本不相信甚麼隕石撞地之說,許多人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所發生的大滅絕,並非突然戲劇性的,而是緩慢逐漸而來的畢竟,我們談到白堊紀晚期,我們是在談論幾百萬年的時間過程。
在一群科學家很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了這個時期的植物生活方式,之後他們認為在白堊紀結束之前五百萬到一千萬年之間,具有很繁盛的亞熱帶與熱帶植物。各種各類的恐龍應該能夠──事實上是曾經──生活在這樣的植被情景。然而趨近於白堊紀的結束,比較寒冷性的叢林地的植物變成比較繁茂。從植生相改變而做的合理推測是,全球氣候應該逐漸嚴酷,因此一些熱帶與亞熱帶的區域變成了乾旱,有趣的是,在化石挖掘結果顯示恐龍在那個時期具有較少數的種類。同時,小型的哺乳動物──它們具有保護的皮毛,自然能抵抗較寒冷的叢林地──變成較為繁盛。
大陸的漂移對這些氣候的改變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在白堊紀晚期之前,主要的大陸陸塊都已經分離了。洋底的擴張逐漸形成,牽動這些分離,可能造成了海平面的上昇。因而會改變洋流,因而牽動風的型態。在三疊紀與侏羅紀時候特徵型的氣候型態,很容易因板塊的改變而有所不同了。其結果,白堊紀晚期造成了寒冷而有四季的變化。
就像宇宙理論同樣,這種氣候的理論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生物種滅絕,有些生物種則不然。最終,一些科學家在兩個理論中都發現了問題,這在科學裡經常發生的,當我們涉及一些在千百萬年前發生的事件,要證明是為極困難的。然而,最近所發現到的銥異常富集現象,天文星雲知識的進展,以及大眾對恐龍熱情的再次感到興趣,大大增加了研究活動,從許多領域中的科學家彼此在全球各地合作研究,累積相當大的資料將會協助了解為什麼恐龍稱霸的局面結束了。
讓我們非常興奮的是,科學已經臨近回答問題的邊緣,而那些問題是從我們第一次知道恐龍曾經一度存活開始,就一直困擾著我們。
<在中代開始之前夕,有大規模的生物滅絕發生,就如同在中生代末期一樣場景>
< Baron Georges Cuvier(1769-1832)被尊稱為古生物學與比較解剖學之父,他是第一位提出動物可能會滅絕的觀念的學者。在Cuvier研究工作之前──以及在1770年於荷蘭發現巨大滄龍(Mosasaurus)下顎,提供Cuvier強烈支持他的理論之前──一般深信上帝在創世紀時候,產生創造了所有的生機。那時候無法想像到上帝會讓任何他所創造的生命滅絕掉。在Cuvier理論提出之前,所發掘的化石,一般相信是仍然存活在地球生活的動物,死後埋藏而形成的。>
07、恐龍是一個失敗者嗎?
不是,絕對不是的
很不幸的是,有一種持續的迷思概說恐龍是代表一種不成功的演化試驗,它們滅絕只是因為它們的腦子太小了並且無法適應存活。我想現在正是時候來做些事試圖改變這種想法。第一步必需要清理我們的語言詞彙。我們必需誓言絕不再使用〝恐龍〞這一個詞彙去引申任何舊式、老化、無法實現的概念,龐大的,廢棄的機器,或者──特別是──去形容一個人落伍的想法快要使他滅絕掉了。
畢竟,恐龍是一群不可思議演化成功的動物。它們充斥在地球上還真有一千六百萬年的風光日子呢!那是一段令人驚訝的長時間。最後一隻真正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龍與第一隻出現的恐龍比較可要和我們更為接近呢!
當你思索到在中生代時候,有多少的似哺乳類爬行動物及哺乳類也同時活在那裡,恐龍超越的成功就更可觀了。這可讓人們大喫一驚了──他們以為一旦當哺乳類動物登上了生命的舞臺,它們立時就爭服一切了──畢竟,我們都是一國的──哺乳類動物。
根據一些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恐龍開始出現於中代的第一個紀,三疊紀,開始於二億二千五百萬年之前。恐龍直到三疊紀晚期及侏羅紀早期才開始其全盛的盛世,侏羅紀開始於大約一億九千萬年前。極有意思的是,第一群真正的哺乳動物大約在同一時間出了。它們和恐龍並存生活於中生代的後面一段長時間大約一億二千五百萬年─但是始終沒有超過僅是一種次要族群的這種層次。祇有在整個恐龍族群從地球上完全消逝以後,哺乳動物才得到它們躍躍一試的契機。
這真正讓許多科學家搞不清處究竟什麼因素讓恐龍這樣成功的存活如此久遠。一般接受的說法是溫血動物相對於冷血動物能夠保持有較高的活動能力。同時也推測溫血動物比較聰明,因為較大而複雜的腦子需要內溫型系統提供的食物、氧和穩定的溫度,因此一種合乎邏輯的推斷是溫血型的哺乳動物應該有足夠的演化上的有利之處而不需要等到冷血型的恐龍都死光之後才取而代之顯現其優勢。被一些,但並非全部古生物學家所提出的理論是,恐龍實際上為溫血動物,否則沒有其它方法恐龍夠優於哺乳類動物的。
假若恐龍並非溫血動物,那麼在三疊紀早期,恐龍唯一能優於其它爬行動物的因子可能是它的姿態步調。一旦恐龍能夠發展出直立而行的姿態之後──不像是今天鱷類或其他它爬行動物四肢向外伸展匍匐而行──它們具備了極大的優勢,它們的步伐加大,同時它們要比其它種類的爬行動物發展出更有效率的步行與奔跑方式。同時,四肢直接銜接於軀體之下方提供了一種像柱子的支撐方式;這使得它們得以發展的越來越龐大的身軀。想像一下,假若有一種動物像迷惑龍一樣的胃部而卻伴隨著鱷類匍匐的四肢,這可憐的傢伙的腹部可能下垂貼地,因而需要一個深溝才能通過行走。
恐龍比哺乳動物或似哺乳類爬行動物更優勢可能因為在三疊紀晚期廣泛的氣候改變所影響。在這段地質年代的岩石許多都呈赭紅色,就像是在美國西南部所看到的一樣。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代表著廣泛而乾燥高溫的氣候型態。而爬行動物具有角質狀的皮甲能夠使得在乾旱中免於被蒸發乾掉。這意味著,它們僅需要少量的水份,僅需少量的食物,因此它們能夠非常適應於生活在沙漠型的環境之中。而哺乳動物生存在高溫,少量的飲水對它們似有較大的困難,這似乎對恐龍的優勢有了很合理的解釋。唯一的是科學家支持這個理論仍然無法證實〝紅層〞岩石意味著,地球在三疊紀晚期時候真是沙漠型態。
也有可能恐龍獲得其霸主地位是由於其它生物的缺席所導致的。或許某種災難造成許多爬行動物與似哺乳類動物之滅絕,但是卻沒有影響到恐龍。因此這種假想的災難提供了恐龍一個契機演化而充填到那些其它動物死亡後所留下來的生態環境中。它們因此可能就取而代之,而最終成為非常穩固的發展使得哺乳動物終無契機來克服戰勝它們。
而事實真像到現在沒有人完全知道。而進一步說,無法否認的是恐龍還真正好端端的存活了一億六千萬年之久。如果你認為那不是成功者,和人類的歷史比一比罷!
靈長類──我們二足行走的祖先──出現在地球上僅二到三百萬年。而最早的人屬(Homo)僅出現大約一百萬年到二百五十萬年前。直立人(Homo erectus)──最早的人類得以站立在自己的雙足之上──進入到這個場景祇是介於一百五十萬到三十萬年前。而智人(Homo sapiens)──就是指我們有智慧的人──或許從洞穴中探出頭來,介在三十萬年到十五萬年之前。
從地質史上而講,就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我們已經開始在污染我們的環境。將地球改頭換面,奄奄一息,任何人敢打賭,我們還能像恐龍一樣長壽再存活一億五千八百萬年嗎?我想Las Vegas賭城可不願意在這件事上去下注呢!
<我一個朋友七歲的小孩決定想要做一些立體的恐龍的造型,因此他做了一些他喜愛恐龍的化石〝骨頭〞,利用紙板剪裁,然後設法組裝起來。他製作的化石骨骼很大,因此組裝起來的恐龍才能到達一公尺高,但是他很快發覺到紙板太軟無法站起來,他是一個天才的恐龍狂熱者,他開始從牆上拉出一些細繩子,來支撐恐龍的骨架,造成非常複雜的支撐系統,當他完成之後,總共有五具組裝的恐龍骨架懸立在他的臥室裡,他也把臥室變成了沒有任何大人能夠在裡面走動的空間。你也可能面對這樣的窘境,假如你的孩子極熱衷於恐龍,你可能永遠無法在到他臥房去了>
08、如果說我們人類和恐龍都是從爬蟲類逐步演化來的,我們為什麼不像恐龍?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所有有關演化的問題都是很好的問題,因為基本上都很難回答。但是不要認為你不會被問道這類的問題,你一定會面對的。討論恐龍的事情充滿了關於演化的事情:這裡面談論到一種類型的恐龍如何演化來自另一類型,比方說三角龍(Triceratops)如何從原角龍(Protoceratops)演化而來;原蜥腳類又如何可能是蜥腳類的祖先型?又如鳥類如何可能是恐龍的後裔等等。在某些時後,你的小恐龍迷開始懷疑他是從那裡演化來的,雖然演化這個領域最近似乎又再度陷入混亂,但是沒有理由我們不應該抓起三角龍的角尖銳的說──恐龍是演化的,我們也是一樣。事實上,我們一如恐龍,是從早期的爬行動物演化而來。
然而恐龍和我們相比較,是從早期爬行動物中不同的族群演化而來,這些爬行動物稱為槽齒目(Thecodonts)。槽齒目是最早的祖龍類(Archosaurs)包括恐龍、鱷類與翼龍類。槽齒目是雙弓亞綱(diapsids):它們在顱骨上具有兩個孔的構造。哺乳動物──以及最終的人類──似乎是從爬行動物中的一群稱為獸孔目(Therapsids)演化而來。獸孔目的顱骨和今天的哺乳動物具有同樣多的孔洞構造。而獸孔目通常被稱為似哺乳類的爬行動物。
今天,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的分野區別極為明顯。而在中生代時候,這種區別則非常的不甚明顯。雖然獸孔目的確是爬行動物,牠們卻具有許多哺乳動物的特徵。稍晚之後,另一群似哺乳類動物的爬行動物演化出來,稱為犬齒類(Cynodonts)。 在這類中一些的份子具有較多的哺乳類動物特徵,比較獸孔目更要多一些。對古生物學家來說鰾肯定指出演化過程中,似哺乳爬行動物與真正的哺乳動物的分野是較困難的。分別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來自於像皮膚構造,毛髮,或是胎盤等,常常在化石中難於保存。然而真正的哺乳動物,在三疊紀晚期之前已經出現了,有一種幾乎肯定是哺乳動物的是大帶齒獸 (Megazostrodon)。科學家相信大帶齒獸是哺乳動物,因為不像爬行類,它具有一組乳齒以及一組的成齒。這表示它哺乳幼體,那是真正哺乳動物的特徵。
大部份生活在中生代的哺乳動物似乎曾經是小型的,夜行性食昆蟲的,像大帶齒獸,它事實上很像今天的地鼠(Shrews)。祇有在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才開始有了機會快速的演化發展──相對的說法──然後推向演化出靈長類,而最終人類這個族群。
<蜥腳類的趾──像迷惑龍(Apatosaurus)與梁龍 (Diplodocus)──非常像今天存活的某些哺乳動物,像是大象。>
<巨龍(Megalosaurus)是第一個被正式科學方式命名與描述的。這是在1824年,由一個業餘古生物學家William Buckland命名的。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則是一位很有名的神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