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太空探索六十年-李傑信博士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太空探索前進基地,許多偉大的太空計畫,像是阿波羅登月計畫、火星登陸計畫、哈伯太空望遠鏡計畫、和太空梭計畫等等,都是我們從小到大聽過一次又一次的太空探索任務。所有夢想未來要上太空、想前進宇宙的孩子,應該沒有不知道NASA大名的人。雖然我們還沒有機會邀請到太空人現身說法來告訴我們進到太空之後的感覺,但我們邀請到一樣難得的NASA科學家,一位在NASA工作了數十年,親自參與無數科學任務的李傑信博士到學校裡,來為我們介紹這六十年來,人類究竟為了探索太空做過哪些努力、獲得哪些成就,以及我們的下一步會往哪裡前進!

Read more

用次毫米電波望遠鏡尋找新生太陽的特徵–中研院天文所呂聖元教授

透過觀察宇宙中其他行星系統的形成過程,是探索太陽系起源的一個好方法。但是在新生的恆星與行星周圍,緻密的星際雲氣往往阻礙了可見光的傳遞,使得我們的光學望遠鏡「看不清楚」。於是觀察波長較長、同時也較不容易被這些緻密星際雲氣所影響的毫米、次毫米波段無線電波望遠鏡,就成為看清楚恆星與行星誕生區域的「利器」。在這些觀測利器的刺探之下,原始恆星、行星盤、以及行星系統中所含的分子都一一現形,為太陽系的演化過程提供許多珍貴又新穎的觀點。當然,也發現許多費解又有趣的疑問。

Read more

從系外行星看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中研院天文所辜品高教授

我們無法搭乘時光機回到太陽系形成當時,但是宇宙中卻充滿著正在形成的行星系統,透過觀測這些太陽系外的行星系統,或許我們就有機會找到一個與我們太陽系相似的結構,類比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因此我們將由辜品高教授以系外行星的觀測結果與理論模型,來探討我們自身太陽系可能的形成過程。

Read more

「彗星帶來太陽系遙遠又古老的訊息」–中央大學天文所葉永烜教授

彗星的成分中暗藏太陽系形成最初物質分布與物質狀態的秘密,以近期幾次重要的彗星探測計畫來說,研究成果對於太陽系的形成究竟可以提供哪些新的證據,是我們相當好奇的。因此我們邀請擅長於彗星與太陽系起源研究領域的葉永烜教授,帶領我們認識相關的研究成果及展望。

Read more

「恆星與行星的形成」–中央大學天文所陳文屏教授

我們以「恆星的形成」來開啟這一系列演講,從分子雲塌縮到核融合反應的形成,重建太陽系中心–太陽的形成歷史。除了太陽之外,太陽系裡面還有為數眾多的其他天體,包括行星、小行星與彗星等等。其中小行星帶的存在,意味著太陽系形成初期,行星形成過程中曾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我們邀請陳文屏教授先為我們建立太陽系中恆星與行星形成與演化的基本概念,再請陳教授分享他多年來對小行星的深入研究,讓我們可以瞭解太陽系在行星形成階段可能的樣貌。

Read more

星系的起源與演化-王為豪教授主講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我們相當陌生的研究主題,對於我們身處其中的銀河系來說,廣達十萬光年直徑的範圍、高達兩千億顆恆星的數量、以及無數阻擋在我們與其他天體之間的物質,使得要觀察到整個銀河系的全貌極其困難重重。若是要要觀察其他的星系,遙遠的觀測距離則考驗著所有觀測儀器的解析力極限,讓我們很難「看清楚」所有的細節。因此,要認識星系的結構、觀察星系的特徵、甚至研究星系的形成與演化,是最近一、二十年來天文科學界最新的進展,吸引無數研究人員好奇的目光。

Read more

宇宙起源-李傑信博士主講

  經過多年的「流浪」,宇宙論的內容再次回到地球科學的課程之中。那些紅位移、宇宙膨脹、宇宙背景輻射、以及大霹靂形成宇宙的理論和宇宙最初三分鐘描述物質的形成及演化,都是我們曾經熟悉的內容。建立在這些發現與理論的基礎之上,科學家持續根據宇宙背景微波輻射的觀測進行分析,探討暗物質及暗能量在宇宙中的存在與分布,以及這些現象所代表宇宙的起源故事,究竟該如何述說。
  目前任職於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李傑信博士,整合過去幾十年的觀測資料與理論分析,重新把宇宙的起源這個故事做一個完整的敘述。讓我們一面回顧科學進展的過往,也告訴我們最新的研究方向與宇宙依舊未解之謎。趁著個機會,正是我們最好重溫過往學習記憶,與展望科學進展的時刻。

Read more

從隕石研究看地球與太陽系的起源及演化 李德春教授主講

在高中地球科學課程中,對於地球內部的組成物質,特別是地核的成分,多會提及隕石的相關研究。但是由於敘述的內容太過簡化,導致學生很難從課本的敘述來理解,在19世紀到20世紀期間,對於地核組成物質的科學推論過程。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從事隕石研究工作多年的李德春教授,為我們簡單回顧這段科學發展的過程,隕石研究在這期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近年來對地球核心組成物質分析的現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