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天空中的恆星其實都距離地球相當遙遠。這些恆星並不會在一天之內全部在天空中繞行一周,而是因為地球自轉一周,才會讓天空中所有恆星看起來繞行了一周。所以我們就從地球的自轉開始看起,看天空中的恆星運行的規律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的自轉軸指向天空的方向,我們稱為天北極和天南極(圖1-69A)。由於地球是以自轉軸為軸心旋轉,且從北極上方往下看地球是逆時針旋轉,所以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看星空時,會覺得天上所有的恆星都同時在繞行天北極逆時針旋轉(圖1-69B)。而恆星繞行天北極旋轉的角速度,就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每24小時旋轉一圈360°,平均每小時旋轉15°左右。
由於所有的恆星看起來都同時在旋轉,我們可以將恆星都繪製在一個以地球為中心的圓球面上,這樣的概念稱為天球(圖1-69C)。由於地球自轉的緣故,天球上的所有恆星就像是一起繞著地球在旋轉(圖1-69D)。
位在地球表面不同緯度的觀測者,會因為站立的角度不同,觀察到不同的恆星運行軌跡。以位在臺灣(約北緯24°)的觀測者為例,我們所站的位置和天頂的方向,與赤道的夾角就是我們的緯度(圖1-69E),而我們所站的地面則是與天頂的方向互相垂直(圖1-69F)。如果我們將觀測者的位置和地面像繪製在天球的模型上(圖1-69F),並將地面的角度旋轉成水平方向(圖1-70A),就會和我們前面所繪製臺灣地區觀測到的恆星運行軌跡相同(圖1-63)。
如果將恆星運行到地面以下的軌跡用其他顏色表示(圖1-70B),就更接近我們先前自己畫的臺灣地區恆星運行軌跡。
透過簡單的幾何計算,我們還可以得知天北極的仰角會和觀測者所在的緯度(北半球)緯度相同(圖1-71)。以觀測者位在北緯24°為例,赤道與觀測者天頂之間的夾角是緯度(角1),赤道到北極的角度為90°,所以觀測者天頂到天北極的角度(角2)就是90°減去角1。而觀測者天頂和地面之間的夾角也是90°,所以地面和天北極之間的夾角(角3)會等於90°減去角2(角2等於90°減去角1)。如此一來,角1會等於角3,也就是觀測者所在的緯度(北半球)會和地面和天北極之間的夾角相同。
比照相同的作法,我們也可以在天球的模型中,畫出位於巴黎(接近北緯49°)的觀測者所看見的恆星運行軌跡(圖1-72),看起來和我們先前所觀察的結果(圖1-68)確實是一致的。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天球的模型,想像出位在地球不同緯度的觀測者,所觀測到各有不同的恆星運行軌跡(圖1-73)。
由此可知,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人們,不僅看見的星空角度有所不同。如果長時間觀察恆星的運動,還會發現恆星運行的軌跡也有所不同。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透過觀察恆星的運行軌跡,來反推自己目前所在的緯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