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記錄一
「臺灣的板塊構造活動有很多爭議,當然很多爭議都是由我引起的。」郭本垣教授這麼說。
前言
郭本垣教授針對臺灣板塊構造的幾個爭議,提出非常詳細地回顧以及最新的研究方法與結果。郭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把地震學與地球物理的方法做簡單介紹,演講內容主要在強調觀測結果、推理、以及建立模式的過程。讓聽講的老師即使不熟悉研究方法的原理,也能跟著演講者的帶領把證據加以拼湊,進行推理與思考的演繹。聽完演講之後,相信每位老師都能夠感受到這許多證據和推理之間錯綜複雜的關連性,也更能夠體會郭教授把內容用這麼簡單又清楚的邏輯架構來呈現,是多麼不容易的功夫。
郭教授說,許多法國研究人員提出整體的模式來解釋臺灣構造活動的現況與過去的演化,但他們的模式所使用的資料常常是我們的研究結果。這意味著我們的研究常常只著眼在小地方,雖然方法和結果都具有國際級的水準,但若是缺少對於其他相關研究領域的認識,就會沒辦法思考更大尺度的問題,解決更大範圍的謎團。如果各位老師數一下這次演講裡面郭老師所提到過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一定會驚訝怎麼可以有這麼多種類。即便如此,「真相」還是如同在霧裡看花一般,等著我們持續努力。
其實郭教授是我博士班的指導教授,他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不停嘗試、學習、和開發新的研究方法與技術。值此同時,他卻又可以信手拈來,拿出幾十年前的理論和工具來印證我們最新的發現。但是,他從來不「隨便」使用一項工具。以我論文所使用的一套電腦程式為例,他要求我花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待在這套程式創作者的實驗室裡,把程式計算的每個細節都搞清楚再回來。然後再用好幾次的書報討論,找來數學計算、地震學觀測和程式編寫專長的幾位教授,聯手把這個工具完全拆解之後,我們才開始看程式計算出來的結果。這樣的訓練,也養成我每看到一個新的研究結果出來,一定會去瞭解他的研究方法和原理。
所以今天的演講雖然有老師反應「太難」,但看大家聽講的表情卻又完全不是「聽不懂」的模樣。我猜大家就是難在對於研究工具的陌生,特別是郭教授提到的工具又特別多,和過去研習時教授仔細介紹一種工具的演講內容完全不同。我認為各位老師不用因此覺得焦慮,沒有哪位老師理應同時清楚這每一個工具的細節。我們只要知道有這些工具可以利用,當我們感興趣想要多知道一點,或真的需要使用到這些工具時再去深入瞭解,絕對還是來得及的。因為我對這個領域接觸過比較多,所以我會盡可能花時間整理一些參考資料給大家。如果還有更進一步求知的需求,都可以跟我聯絡,我會盡可能提供參考資料,但是「讀書」的工作就只能靠自己了喔。
當然第二個困難點或許就是推理的鍊結環環相扣,偶爾一個閃神,或是還沒想通上一個推論,下一個推論馬上又迎面而來,感覺腦袋持續高速運作的結果非常吃力。但是這種狀況有點像在跑步,跑的時候氣喘噓噓累得要死,跑完之後卻是精神煥發,只想著下次再跑一樣。多跑幾次之後不但不會喊累,反而就會上癮了吧!
這次的研習記錄我會花點時間整理,並陸續公告,歡迎各位提出意見指教,更歡迎大家持續參加我們的研習活動。
研習活動錄影:https://goo.gl/BcNb4p
研習活動錄音:https://goo.gl/pXeXyP
研習活動照片:https://goo.gl/TYZ1z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