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宇版基礎地科(上)使用心得與問題

回目錄
3-3 固體地球的結構
1.”場”的概念應該是高一學生還不懂的概念,特別是”重力場”。
2.下面這兩句話是獨立的兩件事,但是因為b句沒有說明原因,所以學生大多會把a句當作原因。
a句:依照震波傳播速度來看,P波傳播速度最快,S波的速度次之,表面波速度最慢。
b句:一般而言,對地表建築物之破壞力以表面波最大,S波次之,P波影響最小。
3.學生很容易誤把”大地震後的小地震”當作餘震,這個圖又沒來由的就在地震紀錄上標個餘震。既然這裡沒有解釋餘震,到底為什麼要標餘震?
4.沒有標示深度?作者回應:圖示範圍太小,已不適宜標示公里數了。(這不是理由吧?)
5.這個箭頭是甚麼意思?
6.這個深度應該已經是低速帶,但圖上的地震波速度未見減慢?
7.原文有漏字:地震波分別約在400公里(與)670公里附近有(速度)遽增的現象…
7.這個小百科應該放在地震波速度變化那一頁(P.72)。
8.看不懂圖上畫的這一層是甚麼。作者回應:外地核液體,內地核固體,需要區分。故暫不修正。(答非所問)
9.縱坐標未標示(KM),上方橫坐標的數字同時是壓力也是溫度?
10.文中以橄欖岩和玄武岩來敘述有點怪怪的,應該用”捕擄岩”來敘述比較恰當。
3-3p69
3-3p70
3-3p72
3-3p74
3-3p75
3-3p79
回目錄

7 thoughts on “泰宇版基礎地科(上)使用心得與問題

  1. 是說不用第三紀這已經是十年多以前的的事了…
    現在還一堆教科書或是新出的科普書還在用第三紀…

    以及..現在的地科都這麼專業啊QQ很多我都看不懂….

  2. Wave steepness (H/L) 大於等於1/7時的確會破碎。
    Paul R. Pinet 的 Invitation to Oceanography也是直接說When H/L is larger than or equals 1/7, the wave becomes unstable and breaks.
    國教院的民詞解釋: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31549/
    維基百科的解釋: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okes_wave

    我相信用到了流體力學中Stoke方程式的話就算剛學的大學生也不一定全懂,因此結果比較重要。要是沒有要去比奧匹或修海洋學的話是不太需要特別注意的。(本屆奧匹選訓營時吳朝榮老師有提到1/7,但也是簡單帶過。)

    1. 謝謝你提供的資訊。
      我想不通課本在這裡丟出個1/7這麼精確的數字,是要學生用「背」的嗎?否則學生如果問為什麼,老師該怎麼回答?至少我就不會回答。
      所以我很討厭課本寫一些沒解釋來由的內容XD

      1. 課本的確不用提到這個,不過放在補充資料的話附上多一點資訊應該會更好,對某些求知慾比較高的學生會更有動力去學地科。

  3. 高三物理的磁學,會教到,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時,當初速度不平行磁場時,會是螺旋線運動,給您參考。強哥您真是太神了,看你文章超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