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1-2 探索地球的起源
1.這一句的句子非常長,而且句子裡面還有兩個「當」,念起來很不通順。有些學生唸過之後的解讀是,「當向外之擴張力與向內之吸引力達平衡時」於是「太陽就此誕生」。這大概就是因為句子太長,而且第二個「當」就在結論「太陽就此誕生」之前的緣故。泰宇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覆是,「此段敘述強調太陽是由核融合作用後誕生。」我當然知道這一段「本來」是要表達甚麼,問題是你句子這樣寫,意思就變了(或是變得容易誤解)啊!
2.念起來變成原始地球好像在某個時間點曾經凝固,然後因為微行星撞擊和放射性元素衰變,又把整個地球熔化。泰宇作者已同意未來會做修改。
3.學生問「其他游離性物質」是甚麼?泰宇作者的回覆是:游離性物質有氫氧基(OH-)、一氧化氮游離基(NO-)、和溴離子(Br-)。但是作者「不建議」把這些說明加進課本,老實說我還蠻討厭這種要講不講的寫法,要不就把整段改寫,不要提到甚麼「其他」,要不就寫清楚不是?
4.這裡的「80%以上的生物」從文字上看不出來是數量的比例還是種類(種或是屬)的比例。
作者回覆:為83%的屬滅絕。可配合16頁深入閱讀圖示說明。
5.國際地層學會已經正式把「第三紀」的地質年代改掉,換成「古近紀」和「新近紀」,所以書本中的地質年代維持舊版的「第三紀」,或是改成新版的「古近紀」和「新近紀」應該都可以。但書中是在「第三紀」之下還多分了「古第三紀」和「新第三紀」來呈現,容易讓學生混淆此處地質年代的層次為什麼會和其他的「紀」特別不同。
作者回覆:未來修改。
6.如何跟學生解釋「馬」到底重要在哪裡?為什麼地質年代表的化石種類都是大項(除了人類以外),卻單獨列出「馬」這種生物?泰宇作者的回覆是,「馬出現代表始祖馬出現,不代表現代馬。再版時會修正為始祖馬。」答非所問…
7.這裡把物種滅絕的原因簡化為食物的短缺,似乎不大恰當。
作者回覆:前文敘述隕石與彗星的撞擊是物種滅絕的原因。後續的食物的短缺,是物種消失的原因之一。
追加提問:這不就是你的文章寫得不清不楚…
8.學生常會問「質譜技術」是甚麼?課本沒有相關說明。泰宇作者的回覆是,「質譜技術目前不宜在高中介紹。」既然在這裡說出「質譜技術」這個名稱,卻又不解釋的理由是甚麼?不宜介紹就不要寫出來啊!
回目錄
是說不用第三紀這已經是十年多以前的的事了…
現在還一堆教科書或是新出的科普書還在用第三紀…
以及..現在的地科都這麼專業啊QQ很多我都看不懂….
Wave steepness (H/L) 大於等於1/7時的確會破碎。
Paul R. Pinet 的 Invitation to Oceanography也是直接說When H/L is larger than or equals 1/7, the wave becomes unstable and breaks.
國教院的民詞解釋: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31549/
維基百科的解釋: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okes_wave
我相信用到了流體力學中Stoke方程式的話就算剛學的大學生也不一定全懂,因此結果比較重要。要是沒有要去比奧匹或修海洋學的話是不太需要特別注意的。(本屆奧匹選訓營時吳朝榮老師有提到1/7,但也是簡單帶過。)
謝謝你提供的資訊。
我想不通課本在這裡丟出個1/7這麼精確的數字,是要學生用「背」的嗎?否則學生如果問為什麼,老師該怎麼回答?至少我就不會回答。
所以我很討厭課本寫一些沒解釋來由的內容XD
課本的確不用提到這個,不過放在補充資料的話附上多一點資訊應該會更好,對某些求知慾比較高的學生會更有動力去學地科。
高三物理的磁學,會教到,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時,當初速度不平行磁場時,會是螺旋線運動,給您參考。強哥您真是太神了,看你文章超爽!
我上面講的東西在您的第四頁
好酷!我電磁學真是超爛啊!!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