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座號:13 21 23 30
第一類是個人因素:個人因素又分三種:
一、主動貧窮:與個人行為習慣有關,例如:懶惰(不工作)、「大洗」(轆爆卡)、「爛賭」……其他不良嗜好等。
二、被動貧窮:因身體殘疾、先天性缺憾(如智力、殘障等),因難於在社會競爭,社會又不給與適當培訓和工作機會,以致入息低微;或長期醫療費用負擔。
三、或與個人計劃有關,例如:孩子多負擔大,入息不足,以致在職貧窮。
第二類是社會性、制度性、結構性的。涉及範圍非常廣大,影響也十分深遠。筆者將分題講出。
第一點是房屋政策:
第二點:是沒有工作造成。
第三點:教育制度造成的。
第四點:錯誤的人口政策造成的。
總結:政府的政策造成的。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1873&Pid=1&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
中文的「貧窮」兩字都是指極度不足、生活拮据及缺乏錢財。英文的貧窮(poverty)也涵蓋多方面,一般指缺乏一定錢財或物質的狀態。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指缺乏基本維生所需的供應,包括食物、水、衛生條件、衣服、住房、醫療服務及教育。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則指經濟上分配不均,人口中收入低於某種標準比率,通常可用一些指標來估計,例如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指數越高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可以作為國際間的比較。
http://www.shen-guo.org/global-poverty-situation.html
貧窮門檻(poverty threshold)或貧窮線、貧困線,是為滿足生活標準而需的最低收入水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貧窮門檻
貧窮 = 缺乏。
何謂「貧窮」呢?貧窮是指無法維持生存「基本需求」的生活狀態。(李明政,1982)
所謂「基本需求」: 包括了缺乏足以維持生活收入及資源、飢餓、營養不良、健康欠佳、教育與人文發展水平偏低、生病率及疾病、死亡
率上升、沒有棲身之地或居住不佳與不安全的環境;也可說是缺乏 ” 有尊嚴的生活 ” 挨餓受凍、低的教育水準、被歧視、站在弱勢的一方、遭到社會的排斥,在面對一些危險及不明因素的狀態時,自我保護、防衛能力及應付能力較低;更加容易受到災難、衝突的影響與打擊。
貧窮及弱勢兩者是互相影響的,他們會造成惡性循環。貧窮的人較容易受到經濟衝擊、物質上的損失及不能安居樂業。這些事件奪去貧窮人的「人文」及「物質資產」,不論在短期或長期,都可以輕易令貧窮的人「失去脫離貧窮」的能力,而這個過程可能是無法扭轉的。貧窮會令弱勢的情況更加惡化,再加上社會的緊張情緒,以及削弱(指情感方面、心靈的部分)在危機出現時預先制止及作出反應所需的社會凝聚力較不足的。另一方面,弱勢對貧窮人有更大的影響,因為他們面對危機(如疾病、死亡、失業及飢荒)的機會更大,而應付能力則較低。
弱勢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現象,成因來自社會、經濟、文化習慣及環境。弱勢的量度指標包括收入、失業、退休金供款、青年文盲及兒童營養不良等水平。因此,如能理解導致弱勢情形的多個範疇關係,將有助於制訂減低貧窮弱勢這方面的政策。
https://cswe.casehsu.org/index.php?title=貧窮
https://www.chainnews.com/zh-hant/articles/203659479845.htm
貧窮是指無法維持生存「基本需求」的生活狀態。
貧窮的成因
1.個人因素:「病態性」的因素,即將貧窮視為是行為、選擇或缺乏能力所導致的後果;
2.家庭因素:將貧窮歸因於家庭的教養過程;還有可能是因為高昂的醫藥費而陷入貧窮;
3.次文化因素:將貧窮歸因於一個社群中藉由學習及分享所得的生活模式;
4.社會因素:將貧窮歸因其他人(包括政府及經濟體系)所造成的後果
5.結構性因素:立論貧窮是社會結構所導致的。
6.文化因素:把貧窮歸咎於過度消費。
7..氣候暖化因素:氣候暖化帶來極端氣候及影響水資源,令土地不宜耕種及畜牧,形成糧食供應短缺及生計問題而陷入貧窮。
貧窮的本質:
1.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而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
2.窮人肩負着生活中的多種逆境,更難作出正確的決定
3.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窮人在其中處於不利地位
4.窮人往往因短視和成見放棄長遠規劃
5.窮人的自我控制更難實現,並生活在更大的壓力中
19、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