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貧窮的第二次討論資料

第一次資料摘要:

  1. 貧窮的描述
  2. 貧窮的成因
  3. 工作貧窮
  4. 台灣新貧
  5. 貧窮循環
  6. 最低生活標準 1.9USD

在〈213貧窮的第二次討論資料〉中有 15 則留言

  1. 21302、21306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8%B2%A7%E7%AA%AE%E9%96%80%E6%AA%BB
    貧窮門檻為相對標準,係考量該國最低薪資能否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如食、衣、住、行(包括搭乘基本的交通工具)、健保等要素,無法滿足最低生存所需者,即列入赤貧。釐定貧窮門檻須要找出所有必需品總開支,即成人一年開支的平均數。此方法是評估能夠維持可忍受的生活的最少開支。實際上,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貧窮門檻,但普遍來說他們都會利用單一貧窮門檻來比較經濟福利程度。在比較國際間的貧窮時常以購買力平價為基準,避免貧窮門檻因兌換率改變。

  2. 可能造成貧窮的原因:人口爆炸論觀點
    在人口爆炸論者看來,地球上資源有限,人類正在毀滅性地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人口增長將使資源耗盡,人類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隨著人口增長,人類對糧食的需要愈來愈大,而土地隨著化肥的使用,有機質遭到破壞,土地貧瘠化、沙漠化,再加上耕地被占用,糧食來源將更加困難;人口增長使人類對自然系統的壓力直線上升,使大氣污染日趨嚴重,使生態環境被破壞。他們進而強調,人口爆炸來自第三世界,認為這些國家的人口發展過快,造成失業和貧困,是世界分為窮國和富國的原因。

      人口爆炸論者強調控制人口增長的必要,但是他們重犯了人口決定論的錯誤,而且忽視了第三世界許多國家所以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主要是帝國主義長期對這些國家進行掠奪和剝削的結果。當代世界人口的確存在發展過快的問題,但是,人口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日趨現代化,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率已開始下降,預計今後還會進一步下降。人類將日益自覺地控制人口增長,生產力水平將不斷提高,所謂“世界末日來臨”的悲觀論調是缺乏科學根據的。
    資料來源: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5%8F%A3%E7%88%86%E7%82%B8%E8%AE%BA
    組員:1,3,4,7,12

  3. 氣候與地理是現代制度與經濟成長的主要決定因素,舉例來說,當代的發展程度與地理有高度的相關,例如工業化國家大部分位於溫帶地區,但大量的貧窮國家則在熱帶地區。地理因素在兩個關鍵點上,形成經濟成長的助力或阻力。
    第一,國家要能得到商業的利益,能接近水道或其他運輸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條件。歐洲早期發展貿易與商業就是如此。非洲與中亞地區的內陸國家,和有港口與可以航行的河道的國家比起來,比較不容易出口產品。
    第二,熱帶地區的人比起溫帶氣候的人受到更多疾病的侵擾。薩克斯估計,光是瘧疾的影響,就可能減少熱帶國家每人平均成長率一.三%。

  4. 關於熱帶地區的國家比溫帶地區的國家貧窮這一問題,有兩個主要的原因:熱帶國家相對低下的農業生產率以及相比之下顯現出來的更為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從農業生產率談起,我們給出的第一個假定是:熱帶地區的農作物產量比溫帶地區的農作物產量預期更高。這一假定有幾個理由。一個理由是,農作物生長季節在熱帶地區持續整個一年,而在意大利則只有半年,或者在瑞典和加拿大則只有幾個月。

    另一個預期熱帶地區農作物產量高的理由是,熱帶地區全年溫度都很高,經常有足夠的日照,其降雨量和可用水量往往比溫帶地區要高很多。

    熱帶地區比溫帶地區的物種豐富,包括令鳥類觀察者感到興奮的豐富的鳥類物種。

    但是,熱帶地區豐富的物種也包括致病的物種,比如寄生蟲、昆蟲和細菌。

    熱帶地區的疾病給經濟發展帶來不利條件的第二個原因是,熱帶地區的疾病導致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

    熱帶疾病致使人口的年齡結構不平衡。

    https://m.guancha.cn/JiaLeiDe-DaiMengDe/2018_05_28_458110

    氣候與地理是現代制度與經濟成長的主要決定因素,這樣的論點又再次流行。不令人意外的是,這種論點主要是由經濟學家提出來的,對人類行為做唯物主義式的解釋,是他們的第二天性。舉例來說,薩克斯(Jeffrey Sachs)指出,當代的發展程度與地理有高度的相關,例如工業化國家大部分位於溫帶地區,但大量的貧窮國家則在熱帶地區。

    他認為,地理因素在兩個關鍵點上,形成經濟成長的助力或阻力。第一,國家要能得到商業的利益,能接近水道或其他運輸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就像斯密提過的,歐洲早期發展貿易與商業就是如此。非洲與中亞地區的內陸國家,和有港口與可以航行的河道的國家比起來,比較不容易出口產品。第二,熱帶地區的人比起溫帶氣候的人受到更多疾病的侵擾。薩克斯估計,光是瘧疾的影響,就可能減少熱帶國家每人平均成長率一.三%。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thenewslens.com/amparticle/32190

    氣候貧窮(Climate Poverty),是指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及產生的災害所導致的貧窮或使得貧窮加劇的現象。 氣候貧窮這一概念由國際扶貧組織樂施會於2007年第一次提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30萬人因氣候變化而死亡;2009年5月樂施會發佈的《生存的權利》報告預計,到2015年,全球氣候危機影響的人數將增長54%,達到3.75億人;到2050年,全球估計將有2億人淪為「氣候難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4%E5%80%99%E8%B4%AB%E7%A9%B7

  5. 最近這幾年,氣候與地理是現代制度與經濟成長的主要決定因素,這樣的論點又再次流行。不令人意外的是,這種論點主要是由經濟學家提出來的,對人類行為做唯物主義式的解釋,是他們的第二天性。舉例來說,薩克斯(Jeffrey Sachs)指出,當代的發展程度與地理有高度的相關,例如工業化國家大部分位於溫帶地區,但大量的貧窮國家則在熱帶地區。
    他認為,地理因素在兩個關鍵點上,形成經濟成長的助力或阻力。第一,國家要能得到商業的利益,能接近水道或其他運輸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就像斯密提過的,歐洲早期發展貿易與商業就是如此。非洲與中亞地區的內陸國家,和有港口與可以航行的河道的國家比起來,比較不容易出口產品。第二,熱帶地區的人比起溫帶氣候的人受到更多疾病的侵擾。薩克斯估計,光是瘧疾的影響,就可能減少熱帶國家每人平均成長率一.三%。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thenewslens.com/amparticle/32190

  6. 最重要的地理因素之一是纬度。一般来说,位于温带地区的国家比位于热带地区的国家要富裕得多。有趣的是,纬度对于财富所起的这一作用甚至表现在那些疆域从南到北绵延不同纬度的国家内部。例如,位于温带的美国东北部各州——诸如纽约州和俄亥俄州——要比地处温度高的热带地区的密西西比州和亚拉巴马州这些美国东南部的几个州富裕多了。在过去,美国东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的财富差异比现在还要大。

    关于热带地区的国家比温带地区的国家贫穷这一问题,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热带国家相对低下的农业生产率以及相比之下显现出来的更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从农业生产率谈起,我们给出的第一个假定是:热带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比温带地区的农作物产量预期更高。这一假定有几个理由。一个理由是,农作物生长季节在热带地区持续整个一年,而在意大利则只有半年,或者在瑞典和加拿大则只有几个月。
    另一个预期热带地区农作物产量高的理由是,热带地区全年温度都很高,经常有足够的日照,其降雨量和可用水量往往比温带地区要高很多。例如,年降雨量1000毫米在意大利算是不错的降雨量,但在新几内亚的任何地方都不会有这么低的降雨量。在新几内亚,任何一处的年降雨量都要高于2000毫米;大约有一半的地方,其年降雨量在5000毫米以上;而最潮湿的地方,年降雨量在10000毫米以上。
    有两点事实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热带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不仅不高,反而相对低?

    ㄧ个原因是,热带地区的土壤肥力低,土质贫瘠。在意大利、美国以及其他温带地区,农民们已经习惯了深层的、肥沃的土壤。这些温带地区形成肥沃土壤的部分原因是,在过去几百万年的冰川时代,冰川在美国和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移动,先是从北向南,然后再从南到北后退,反复了至少22次。在冰川前行和后退的过程中,冰川磨碎了流经区域下面的岩石,由此生成了新的富含营养成分的深层土壤。相反,热带地区从未有过冰川运动,所以也就从来没有深层肥沃土壤持续不断地再生。
    另一个原因是,热带地区以物种丰富著称,比温带地区的物种要丰富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意大利的鸟类观察者们喜欢到巴西去;其实,那里不只是有许多鸟类物种,那里还有更多的其他物种,如病原菌(pathogen)、昆虫和霉(mold)。这些物种会侵染和糟害农作物,结果是热带地区农作物很大一部分产量遭受了损失。

    另一个主要原因涉及公共健康的不利条件。
    热带地区丰富的物种也包括致病的物种,比如寄生虫、昆虫和细菌。负责公共健康的官员们经常开玩笑地说,世界上最好的公共健康设施就是温带地区寒冷的冬季。寒冷的冬季杀死了寄生虫和细菌;这样,寄生虫和细菌在春天里必须重新开始繁殖。相反,在热带地区,寄生虫和细菌常年茁壮生长,所以热带地区的疾病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还有一个原因是,热带疾病致使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平衡。平均预期寿命短以及平均死亡率高的结果是,父母必须多生育孩子,以应对他们生养的许多孩子可能夭折的情况。这意味着,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相比较,劳动者的比例低:具有生产能力的成人数量很少,但却有许多没有生产能力的儿童。这种现象显然使得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下,也使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平衡。

  7. 工作貧窮不是不努力,是被困在低薪與非典就業,難以踏著穩定就業的社會階梯向上爬,卻老是踩到脆弱梯板往下摔。
    我們總以為只要有努力自我投資,就能穩穩等待發資日。但在受雇關係中,勞動技能的增值通常是屬於雇主,即使工資提高,但是解僱風險使得勞工可能無法收回投資。而窮人的自我投資又橫亙著幾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窮,並不只是單一物資的匱乏,而社會以為貧窮只是缺欠,卻忽略陷入貧窮的巨大推力。未能理解機會與選擇被剝奪的慈善施捨,總是滲雜著值不值得救濟的道德評鑑。作為慈善的交換,社會在意的是受助者能否回應諸如殘而不廢、貧能不貪、弱卻不屈的道德想像,卻不是有尊嚴的生活,這通常只能藉由穩定就才能獲得。

  8. 18、19、24、33
    國際貧窮線:
    調高貧窮線,是為了反映通貨膨脹,最低生活標準:為「以1.9美元所能買到的貨物及服務少於在美國用1.9美元能買到的貨物及服務」
    一般勞動者的薪資未能隨著物價及通膨進行合理的調整,長年累月持續低薪化的勞動環境,工作貧窮者不僅愈是勤勞就愈容易陷入貧窮,而勉強負擔基本生活開銷之餘,根本難有積蓄。
    貧窮現象例子:
    雖然有大面積的沙漠,但非洲同樣有數量不少的礦產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黃金、鑽石等,南非的鑽石、加納的黃金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的,非洲的很多礦產儲備量都排名世界前列。而非洲人因過度仰賴這樣的資源,導致不努力爭取,而導致種種因素加重貧窮。
    加劇貧窮的現象:
    當窮人和窮國所面臨的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機,對於具有延遲效果的環境反撲自然會選擇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於是不當與過度開發所造成的生態耗竭(或浩劫),因而與貧窮問題如影隨形。
      土地土質惡化不適耕作、鄉村地區日益貧窮,於是人口大量外流到原已過度擁擠的都市地區,使得清潔水源、污水處理和垃圾收集系統更不敷使用。窮國所以採行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模式,和他們的貧窮有關;而這些發展模式經常涉及造成污染的技術、大量使用化學物質的農耕法,以及各種浪費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作法(環境資訊中心,2002)。
      然而問題不僅於此,北半球在幾乎耗盡了大多數地球的「消化能力」(例如吸收二氧化碳)的此時,已把南半球發展的機會排除了。
    所謂的國際援助也對背負龐大外債的貧窮國家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例如1980年代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所強制推動的「結構調整」,其政策設計就是要求被援助的國家必須進行私有化與去除國家管制,迫使其經濟面對國內和國際市場上更激烈的競爭。於是這樣的政策不僅在經濟上擴大了收入的不平等,在社會公平上取消了健康或教育補助,在環境上更加速其惡化的程度。

    https://news.tvbs.com.tw/world/620168
    https://kknews.cc/agriculture/26ny9m9.amp
    http://trp.cpami.gov.tw/ch/ArtHtml_Show.aspx?ID=d5c5fa57-6c3a-4765-9fc3-c4dd66f48669&path=224

  9. 組員:31 15 25
    貧窮和地理的關係:
    Ex.荷蘭
    荷蘭有著漫長的冬季,而夏季則很短,所以荷蘭農民每年只能種植一季庄稼。荷蘭没有具備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
    荷蘭的地勢低窪平坦,因此荷蘭沒有水壩或者水力發電,只能依靠進口石油和煤炭來提供大部分能源。
    三分之一的荷蘭疆域處於海平面以下,有被海洋淹沒的風險。

    總結:
    最重要的地理因素之一是緯度,一般情況下,位於溫帶地區的國家通常比熱帶地區的國家富裕的多。
    教育不足、產業結構不健全、工作機會不足、境內種族衝突不斷……都是原因之一,然而針對這些原因追本溯源之後,都可以發現貪汙腐敗的影子藏在裏頭,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奈及利亞之所以能夠在坐擁龐大天然資源下仍無法脫離貧窮,貪腐就是問題的核心。

  10. 5 8 9 10 11
    氣候貧窮造成的影響https://www.google.com/amp/s/amp.news.pts.org.tw/article/42799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